农房建设规范化管理为临安美丽乡村建设赋能(章晓敏 / 摄)
临安农房建设的四种风格
临安农房的挂牌施工、数字化监管等经验,受到广泛好评
全市农房建设推进会在临安召开
自古到今,“一箪食、一瓢饮,一所屋”是百姓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民奔小康的当下,“居者有其屋”已不再只是有房住,还得住得安全,居有品质。
但品质居家并不等同于任性建房。面对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建新不拆旧等任性建房行为,临安亮出农房建设“紧箍咒”,制定了“建新先拆旧”、“三带”、“四到场”等严管措施,还安装了监控探头全天候监管农房建设。
对因贫久居“寒窑”的困难家庭,临安则连续多年将危旧房改造列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驻工作群,喊话督导,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大拆大整大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周云村的三场革命
驱车沿S102省道至天目山镇转入周云村,仿佛完成了一次时空切换:
碧空下,几朵白云不高不低、浓淡恰好地静卧在山脊;山弯里,茂林修竹合抱着三两农舍;山脚下一湾湾稻田沿山势起伏,把夕阳揉成点点金斑;村道两旁、农家院外,低筑的竹篱上,爬着丝瓜、垂着豇豆、挂着葫芦,不时还有凌霄花、喇叭花来“凑热闹”……
周云由周冕和落云两个村合并而成,虽然村名不及前两者,但气质依旧。周云的气质源于它的恬淡悠然,更源于邻里间的互通和谐。
一直以来,建房娶媳妇,是国人重要的奋斗目标。有了钱,把房子建大点、建高点、建阔绰点,在很多人看来理所当然,尤其在农村地区。但周云村却没有突兀的高楼,没有高筑的院墙,没有扰邻占道的乱搭乱建……
去年,周云村作为全省推进农村不动产登记改革试点,着手开展了“拆违”、“改围”、“上改下”三场革命。拆除了村里所有违章建筑、附房和建了新房未曾拆除的破旧房。并对各家各户的围墙进行了改造,愿意拆除的拆除,不愿拆除的,一律改为60厘米高,根据农户意愿修筑成石墙、竹篱、塑钢各种款式。拆出来的空地或复垦、或绿化、或建小公园、或修停车场、或铺筑村道……以前夹杂在房前屋后、村道两旁的破旧房、铁皮屋,被一片片的玉米、丝瓜、茄子所取代。村里还对电线杆实施了“上改下”……一夜之间,周云村变得疏朗通透,散发着田园牧歌的气息,成为临安农房改造的典范。
除了改旧貌,如今的周云人建新房也很守规矩。该村徐志忠、徐志文兄弟俩新建的房屋,就是按临安区通用图集规定的样式建造的。笔者来到该村了解的当口,承建人陈金旺正在浇筑二楼的水泥框架。他告诉笔者,房屋开工前,自己刚刚到区里参加了培训班,还考了施工证。“现在要给人家建房,都要持证上岗了,没证不行了,而且还要与户主签订房屋施工合同,如果房屋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要赔钱的。”当了20多年乡村泥水匠的陈金旺甚为感慨。
天目山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整个天目山镇新建的农房,全部按照“带图审批、带图施工、带图验收”(简称三带)的要求进行,做到挂牌施工、持证动工,镇里严格落实“四到场”制度(建筑放样到场、基槽验收到场、一层完工到场、竣工验收到场)。没有“到场”的时间里,则交给监控去管。“我们在新建农房边上全部安装了可移动的探头,用电脑或手机随时可监管农房建设。”
任性建房的“紧箍咒”
天目山镇周云村农房建设,折射出的是临安农房建设管理的成效。
长期以来,农村建房的乱象非常普遍:超高超宽的、少批多建的、侵邻占道的……不一而足。任性建房不光影响了村容村貌,也成为邻里纠纷的导火索,更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据统计,临安全区年均新批农民新(改)建住宅约3000座,其中新建住宅约1000幢。新建农房规范与否,决定着临安“全域景区化”建设的底色,决定着临安“三改一拆”和“无违建”创建的成败。为有效治理农房建设乱象,去年,临安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农村居民住房建设规划技术规定》、《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导则》、《庭院设计规划建设导引手册》等技术文件,编制了农房通用图集,限定了110㎡、125㎡、140㎡三个户型面积,设计了4种风格共计84个户型图,下发到镇村,给建房户查阅选择。
新批农房做到三个“一律”:一律“建新拆旧”,从源头上管控“一户多宅”的难题;一律“三带”、“四到场”,杜绝新增违建,把控超高、超面积建设;一律“联合会审”,建立了基层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联合审批机制,确保新建农房不违规、不走样。
考虑到监管人手有限,临安还在全区全面推广可移动的监控探头,安装在新建农房附近,全程监视农房建设。探头终端与镇村干部的办公室电脑和手机相连,农房建得怎么样啦,有没有违规“走样”,是不是该“四到场”了……都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临安住建、规划等部门还深入一线,对镇街分管城建的负责人、镇村工作人员、建房户等进行了新政解读和技术培训。召集全区的乡村建筑工匠开展业务培训,对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的建筑工匠颁发“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目前已发证1882本。今后,农村泥瓦匠均须持证上岗。同时,还将实施动态考核和清退增补机制,以制度促进工匠精神。
临安还组建了由“三改一拆”办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农民建房督查队,不定期深入各镇村开展“一月一小查、一季一大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镇街“三改一拆”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临安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临安累计审批农房1596座,其中在建1130户,均全面实现“三带”、“四到场”施工。眼下,临安正筹划在区级层面组建一支农房建设管理执法队伍,镇级层面配备1名以上专职管理员,各村设置规划建设监督员。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农房建设。
“三不三一”治危房
自古到今,“一箪食、一瓢饮,一所屋”是百姓生活的基本要求。
在全民奔小康的当下,“居者有其屋”已不再只是有房住,还得住得安全、有品质。尤其在临安这样一个地质灾害易发的山区,拥有一所安全的住房,显得尤为迫切。
基于此,临安在严管任性建房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危旧房改造,按照“D级危房必须拆除、涉及公共安全危房必须拆除、地质灾害点的危房必须拆除”的治理要求。做到危房排查“不留盲区、不漏一幢,不折不扣”拆除到位,根除安全隐患。
日前,临安板桥镇豆川村独居老人杨校良告别居住多年的危旧房,住进政府为他建的新房。
现年68岁的杨校良是村里的困难户,平时靠给人打零工艰难度日。他曾经的住所是一幢居住了近百年的泥瓦房,因为年久失修,墙体倾斜开裂,在危房排查中被列为D级危旧房。
去年,临安区住建局联合板桥镇为杨校良家实施危旧房改造。经过半年多的建设,一座投资4万元、“一厅一室一卫”的新房成为杨校良的新家。临安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光板桥镇就有57座危房实施了改造。纵观临安全区,最近两年,是危房改造力度最大的时期。
去年以来,根据全省“除隐患、保安全、促转型”治危拆违专项攻坚行动的统一部署,临安进一步加大农村危旧房排查、整建力度。春节一过,区长办公会议就专题部署农村危房排查治理工作,成立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启动危房排查、鉴定、整治工作,建立了“村(居委会)排查、镇街审查、第三方专业机构协查”的三级联动机制,以及“一户一方案、一户一干部、一楼一预案”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排查不漏一户、治理不少一户。
为营造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危房排查整治实行“一周一例会、一周一通报、一周一督查”,督查排名和治理情况及时在微信工作群中发布。区政府主要领导对治危工作逐一点评,“@”落后镇街,确保所有危房排查一幢,拆除(治理)一幢,解危一幢,销号一幢。临安还将农房治危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与村干部考核挂钩,倒逼责任落实。截至目前,临安累计完成了3724幢省市下达的治危任务,其中D级危房1140幢,C级危房2584幢。
今年以来,临安又早早积极谋划,按照“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不留死角”的要求,于3月初全面开展新一轮农村危旧房排查治理工作。短短数月时间,临安新鉴定出农村危房596幢,其中D级危房357幢、C级危房239幢。截至目前,D级危房已全部拆除到位,C级危房全部治理到位。实现了在主汛期前全面完成了治理任务的预定目标。眼下,临安正着手推进2065户农房改造项目建设,目前已完工743户。
大庇“寒士”不差钱
每一座危旧房,背后都连着一户困难家庭。
家住锦北街道金马村的虞莲琴就是村里的困难户。现年94岁的虞莲琴共育有4个儿子。老二和老三生活基本能自食其力,七十多岁的老大和六十多岁的老小则一直与老母亲共同生活,相依为命。母子三人挤在一间住了六、七十年的平房里,老大腿部残疾,还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老小体弱多病,前不久刚刚去世。老房子年久失修,墙头已经开裂,逢雨必漏,被列为C级危房。
今年年初,在住建局和锦北街道的协同下,政府下拨了4万元专项资金,对虞莲琴家的房子实施修复改造,增设了卫生间和厨房间,房子里里外外粉刷一新。“以前刮风下雨睡觉也不安耽,屋里漏,慌兮兮的,现在好了,感谢政府!”
近年来,临安区始终将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工作来抓,连续多年列为区政府为民十件实事项目。2008年以来,全区已累计完成困难家庭危房改造2803户,补助资金5798万元。特别是去年以来,临安区政府完善出台《临安区农村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财政补助力度,补助标准从先前的平均1.4万元/户,增加至平均3.8万元/户。
同时,临安还创新审核机制,在杭州地区首创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申请资格联合审查制度,分别由住建、民政、残联、公安、国土、市场监管等部门,对申请对象的家庭成员住房情况、收入情况、财产情况、经营情况等实施联合审查,审查结果作为救助资格的依据。对审查有异议的家庭,牵头部门均逐一现场走访核实,确保救助工作公平、公正。
临安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临安计划完成农村困难家庭住房救助498户。目前,已确定拟改造对象名单,列为住房改造对象已全部开工,44户已完工。下一步,临安将按照“审计跟踪全过程、监督检查全过程、公示公开全过程”的工作要求,高标准完成全年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