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妮 金敏莉)2012年11月24日,伴随着浙江省首条地铁——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全省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程同步启动,正式打响五年治堵攻坚战。
五年时光转瞬即过。作为治堵攻坚战主战场,杭州紧紧围绕“两个明显”的总目标,标本兼治、长短结合、铁腕治堵,坚持“规划引领、设施建设、公交优先、秩序严管”,努力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如今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近日,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和阿里云、摩拜等机构,共同发布了《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各地治堵效果初显成效,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拥堵趋向平缓,特别是杭州,再次稳居“拥堵整体缓解趋势最高”榜首。
幸福之城
拥堵整体缓解趋势全国最高
多年前,杭州曾被称为“堵城”。快速路快不起来,供需的严重不平衡,曾使杭州道路交通喘不过气。
但伴随着“双限”政策的实施,交通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杭州治堵大计稳步推进,终于在今年迎来丰硕成果。
2016年年底,杭州就在《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被评为“年度治堵典范之城”。从“堵城”到“治堵典范”,背后是杭州城市基础交通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大数据”治堵初见成效的改变。
2017年1月10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权威机构正式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提出,同比2016年,全国45个主要城市中有82%的城市拥堵加重,杭州却是这其中的一股清流——拥堵城市排名下滑4位,拥堵趋势下降4.94%,是全国拥堵缓解城市中的No.1。
而这次高德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拥堵预警指数”概念。该指数是用来衡量和判断城市未来交通拥堵变化趋势和规律,指数越高表示在无外因条件下城市拥堵加剧的趋势越大,反之则越小。
目前,从全国45个城市拥堵预警指数来看,79%的城市拥堵同比持平或下降,全国拥堵趋势开始放缓。其中杭州城市预警指数达到了-1.55,拥堵整体缓解趋势最高。
从杭州的大数据来看,今年第三季度杭州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余杭六大城区中,西湖、拱墅、下城三大城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尤其曾是拥堵重灾区的西湖区,拥堵缓解最大,高峰指数下降15.5%。
摘掉拥堵“重灾区”帽子,并非一蹴而就。杭州西湖区在交通方面的利好不少,虽然文一路地下通道正在施工,但是紫之隧道、地铁2号线西北段(古翠路站-庆春广场站)的开通,不仅让城西的交通解压不少,也让这个城市的出行格局发生了变化。
这是杭城治堵五年的一个缩影。当大交通格局基本构建、大公交体系持续优化、大数据治堵深化建设,今年成杭州交通治堵的攻坚之年,亦是杭州第一个五年治堵计划的收官、收获之年。
品质之城
五年建成128公里快速路网
行路难,对在杭州三墩西湖科技园上班的刘涛来说,曾体会深刻。他的家在丁桥上东明筑小区,家和公司之间直线距离在20公里左右,但要找出一条快速往返的路,很难。
然而伴随着石祥路高架开通,刘涛下午5点20分出公司大门,半个小时就能到家。当他打开家门,两岁女儿挪动着小脚欢天喜地扑到他怀里,因为通达道路所带来的幸福感,瞬间满溢。
这五年,杭州共建成128公里“四纵五横”快速路网,打通了连接主城东西、南北的紫金港路—紫之隧道、留石快速路、天目-环北-艮山快速路等多条大动脉,杭州主城区与下沙、余杭、萧山三个副城的快速通道已基本建立。
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对几条快速路进行了跟踪分析,自机场快速路、留石快速路、紫之快速路等陆续开通以来,杭州城东、城北、城西的出行更为便捷,承担市区整体流量的作用也明显增强。
经测算,目前杭州市区快速路以占路网约6.5%的里程,承担了城市道路全网约20%-30%的交通流量,其平均车速比地面主次干道快65%以上。
也正是这些四通八达的快速路开始发挥“吸流”效应,使杭州市区的交通拥堵有了一定的改观。
快速路网是杭城的“主动脉”,而这五年杭州建成的122公里主城区主次干路,则是打通局部地区的交通网络。
目前,杭州主城区主次干道建设已基本完成,促进了三墩、之江、城东新城、下沙、城北、滨江等区域和主城之间的联系。市心路是杭州萧山城市“第一路”,不仅路面拓宽,颜值也大增;位于杭州城西的学院北路分流周边主干道的车流量,缓解拥堵现状。它们是城市交通的“小血管”,把通畅带到每一位市民家门口。
回望过去,杭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因G20杭州峰会的召开,城市进行有机更新。在G20杭州峰会之前,杭州共完成城市入城口门户整治33项、城市道路整治和街容环境提升项目264个、各类道路整治2334条、清除整合11548处标识标牌杆件,拆除555处影响景观和行人通行的灯箱式路名牌,标线漆画50万余平方米,按国际化标准对公交场站、候车亭等公交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更多细节在不断完善中。这五年,杭州累计建成支路约89.8公里和各类人行过街设施30处、打通断头路40条,极大地优化了城市路网结构。
杭州还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惠及百姓约26万人,停车泊位数从原来1.1万个增加到1.82万个。
普惠之城
93.6公里轨道网络带来新期待
如果说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大提升,让杭城“血脉齐通”,那么公共交通优化、交通管控措施升级等,更是让杭城治堵工作的“内功修为”大幅长进。
五年前,地铁走进杭城百姓的生活中,从此,人们对地铁生活的期待值,就成了杭州地铁建设的新目标。五年间,轨道交通建设成为治堵的重要抓手。
因为地铁2号线西北段的开通,因工作常年往返于萧山和杭州主城区的市民张林吉每天可以多睡半个钟头,“原先就算自己开车,也要一个多小时,现在从家到单位,40分钟就够了!”
伴随着地铁1号线,2号线东南端、西北段一期,4号线首通段地铁线路的相继运营,杭州地铁网络成环成网,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据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地铁2号线西北段沿线的地面道路,早晚高峰车速提高4%~13%,包括余杭塘路、文二路、庆春东路、解放东路、莫干山路、凤起路、湖墅路等。其中最明显的为余杭塘路(西-东),高峰平均车速比开通前提升约13.0%。
截至目前,杭州共建成93.6公里轨道交通网络,未来,地铁轨道将往更多方向蔓延。根据《轨道交通五年攻坚计划》,2022年亚运会前,杭州要建成10条地铁线、2条城际线,总里程为446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是杭州治堵工作重要的一环,与轨道交通建设并行建设的,还有公交基础设施与综合交通枢纽。
钱潮路公交站等16个公交场站和地铁江陵路等9个停车场,都设有换乘停车场;杭州东站枢纽目前已实行零换乘,公共交通分担比例高达96%左右,成为“华东地区群众最满意的现代化枢纽车站”。
五年间,杭州不断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与竞争力。早晚高峰段,无论是等待公交的时间,还是公交车的速度,都令人惊喜!这得益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杭州主城区公交客运量从2012年底的325万人次升至2016年底的414万人次,2016年底公交分担率提升至39.4%。主城区常规公交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比率达到100%。
“小红车”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杭州市区公共自行车总规模达到8.42万辆,服务点总数接近3500处,租还车时间可至24时,高峰期市民平均租车率和还车率均在90%以上,实施移动互联网租车、在线支付、扫码租车等服务举措,是全球公共自行车发展前列城市。
小客车总量调控和错峰限行的“双限”政策,是杭城治堵打出的一套“组合拳”,效果明显。自2014年实施以来,杭州车辆年增长数为之前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