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90114269366312135.png

编织队的成员在邻里互助中心编织围巾手套

W020190114269366390869.png

  居民经常在邻里互助中心拉家常

  在余姚阳明街道龙泉社区,有一个邻里互助中心,面积虽然不大,但居民们每天来到这里,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互相帮助。邻里中心成立五年来,有许多邻居从原来的点头之交到现在的亲情互助,邻里关系也在此得到了升温。

  昨日,记者来到这个邻里互助中心,见到了这群邻居,听他们讲述邻里故事。

  邻里互助中心的成立

  缘起邻居间的编织教学

  “这根线要从这边绕,绕过来后这样就成了。”前日上午8点30分左右,天还下着毛毛细雨,穿着厚厚的棉衣还能感受到丝丝寒意,但是从龙泉社区邻里互助中心里却传出了阵阵暖意,几位阿姨围坐在圆桌边,专心致志地织着毛衣和手套,这是邻居们自发组织的编织队,而现年72岁的陈绮卿、65岁的楼萍萍和71岁的翁爱莲则是他们的领头人。

  说起邻里互助中心的成立,还和这个编织队有关。原来,陈绮卿、楼萍萍和翁爱莲从小喜欢做手工活,不管是端午节的荷包,还是普通的围巾手套,都难不倒她们,渐渐地,她们在邻里间有了名气,也吸引了许多邻居过来“拜师学艺”。

  学艺队伍的扩大引起了龙泉社区的注意,看到楼萍萍等邻里间亲密无间的样子,龙泉社区决定在舜水南路附近的民房里设立一个邻里互助中心,让这些邻居们能够在此贡献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有困难时互相帮助,以此增进邻里感情。于是,2015年,龙泉社区邻里互助中心就这样成立了,一下子成为了社区中最为热闹的场所。

  大家用一技之长互相帮助

  斗室内传出暖暖邻里情

  与众不同的是,邻里互助中心并不大,只有三间临街房屋,每间房屋只有十几平方米,布置简单朴素。从每天8点30分开始,这里就变得热闹非凡。

  “跟我这么做,你频率可以少一点,我频率高一点,大约三四十下就可以。”在健身室里,董德明正在教邻居华荷莉健身操,帮助她增强体质。

  董德明今年63岁,是一名老党员,他从电视里学习了瑜伽、太极拳等健身项目,天天锻炼身体,因此成了邻里互助中心出了名的“健身教练”。有了一技之长,董德明并没有藏着掖着,当他看到有些邻居体质较弱,缺乏锻炼,就主动在邻里中心设立了健身教学点,义务教邻居们学习各类健身项目。“只要他们有空来这里,我都会仔细教。”董德明告诉记者,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在这里等待邻居们前来锻炼。

  不仅仅是董德明一人有一技之长,74岁的周芝兰退休前是一名医生,社区老人们有个头疼脑热都会到这里咨询,她俨然成了一名“家庭医生”。

  “无论谁家有个困难,只要来邻里互助中心求助,肯定有热心邻居帮忙解决,如果解决不了,他们也会献计献策,帮忙解决困难。”有居民告诉记者。

  从点头之交到邻里亲情

  离不开互助中心牵线搭桥

  龙泉社区是余姚阳明街道的老小区,与常规社区不同的是,这里很少有封闭式小区。虽然没有围墙,但居民在以前并没有如此亲密无间,互相之间也很少走动。

  从邻里互助中心成立后,许多邻居有困难时就会跑到这儿寻求帮助,都会得到其他邻居的帮助,有居民向记者讲起了一个故事:

  前几日,社区附近有一户业主家里因管道堵塞漏了水,脏水直接流到了1楼的邻居家中,但1楼业主并没有因此上楼责怪邻居,而是先找了邻居华荷莉帮忙。

  此时正值晚上8点,华荷莉正准备休息,听说邻居有困难,她立即起床帮忙打扫,并查找漏水原因,然后联系二楼业主,解决漏水的问题,等一切妥善安排好后,再回家睡觉。这一切都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解决,涉事业主也积极查漏补缺,没有再打扰到更多的人。

  “如果没有邻里互助中心的牵线搭桥,我们之间也不会有像现在这样亲密的邻里情,见面最多点头打个招呼吧,哪有现在的凝聚力……”有邻居发出感慨。

  邻居间要多走动多沟通

  互助中心就是这样的场所

  “真的暖啊,以前还没见过邻居送围巾的。”看到邻里互助中心热闹非凡的样子,居民倪大伯感叹道,前几天天气寒冷,自己出门没有围巾,想不到这一细节被编织队的邻居们看到了,马上给他送上了一条围巾,直到现在他还感受到邻里间的温暖。

  龙泉社区居民的邻里情,为何能在邻里互助中心的牵线搭桥下,迅速升温呢?

  “没有其他秘诀,邻里关系好是从沟通中而来。”听到倪大伯的感叹后,在一旁的董德明说出了好邻居秘诀,“邻里间的矛盾都是从不说话开始,不通过交流,相互就会产生隔阂,届时矛盾就会升华。”

  董德明告诉记者,邻居间就是要多走动,多沟通思想,而他们社区的邻里互助中心就是最好的沟通场所,大家的矛盾都在沟通中解决了,邻里之间的友情就变成亲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