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仇欢 尤畅 通讯员 续大治)一湖春水,沉淀横亘古今繁华过往;一阁藏书,弥漫中华文明余香绵绵;一声鼓语,穿越百年风雨沧海桑田。
宁波从海曙溯源,风华也尽在海曙。千百年来,海曙以古朴厚重而繁华时尚的城市姿态屹立于世。
而今,随着宁波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海曙区域面积大了20倍,从单一完全城市化空间变身复合型城乡结合格局。扩容后的新海曙为自己确立了“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的新目标,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推进城市品牌创建,努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高海曙的首位度、美誉度和辐射力。
经过300多个日夜的探索和打磨,海曙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核心区加速转型升级,“东商西绿中高新”的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吸引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源源涌入。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从宁波市中心商贸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演变为城乡共生、山水交融的新海曙,正秉持着“五个排头兵”战略部署和“六个引领”“六大跨越”的发展思路,铆足干劲迈向一流强区、品质之城。
谋划在前 塑造魅力新形象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局谋划的韬略,决定了发展的前景。
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海曙确定了新的目标定位:按照争当“五个排头兵”的战略部署,全力促进产城高度融合、城乡高度融合,全力实现都市经济能级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全力打造跨越发展的现代化示范中心城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
加快发展有新作为。海曙确定“一心两带三圈”的空间布局和“东商西绿中高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在宁波“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中,新开工重点项目61个,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保持较高的市外内资、浙商回归资金完成率,引进一批优质总部企业,展现蓬勃发展后劲。
转型升级有新气象。海曙扎实推进省服务业强区试点工作,引导实体商业加速转型,省内首个轨道交通地下商业街区东鼓道建成运营。宁波国际邮件交换站的开通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添了一把火,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月湖金汇小镇则为宁波保险创新增添亮点。此外,海曙紧抓“中国制造2025”契机,做大都市工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协同提升都市经济规模和能级。“百创汇海计划”引才政策制定完成,广大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对新海曙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人才归心,为海曙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民生改善有新突破。海曙统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214省道、横街——章水公路等工程重新启动,完成解放路综合整治工程;环境整治工作更是成效显著,不仅顺利通过市对区全域剿劣综合验收,还依托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道路清爽行动和“亮颜”行动改观城乡面貌。“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突破,实现全域“一窗受理”,群众满意度高居全市前列。精准扶贫、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枝繁叶茂,养老、慈善工作不断深化,共同缔造一个安宁、稳定的新海曙。
岁月更替,万象更新。海曙登高望远,围绕争当“五个排头兵”的战略部署:“立足大空间,打造大平台,引进大项目”,争当产城融合的排头兵;“产业更高端,结构更优化,体系更完备”,争当转型升级的排头兵;“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治理高水平”,争当城乡统筹的排头兵;“文脉新风貌,人文新风范,文明新风尚”,争当文化引领的排头兵;“服务上台阶,环境上档次,生活上品质”,争当宜业宜居的排头兵。今年,海曙定下的工作基调是发力突破,扎实推进“项目攻坚提速年”“转型升级提质年”“作风建设提效年”活动,切实迈好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的新步伐。
均衡融合 城乡协调新标杆
一年多以前,重锤落下,城市框架随之拉开。新海曙要大跨越、大提升、大发展,融合是基础。新海曙版图扩大了,城乡都齐了,如何尽快融合,是海曙跨越发展的最大空间和最大潜力所在。目前海曙已把“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作为全区发展的第一要务,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
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出台了三农“一号文件”,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力乡村、宜居乡村、洁美乡村、人文乡村、活力乡村的“五大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计划的主抓手,让“绿水青山”更好地成为“金山银山”。“全域景区化”逐渐实现,鄞江示范镇、风景线和4个示范村的创建验收将陆续完成,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将拔地而起。
一年来,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三改一拆”“五水共治”联动,完成拆违120万平方米,创建月湖、江厦、鼓楼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集士港、章水、龙观三个镇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首批达标乡镇;推进月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造为国内城市公园湖泊治理的样板工程。
乡村山清水秀,城镇的环境治理工作和管理机制更新也同步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提高城市防洪蓄洪能力。海曙借力高科技打造品质城区,管理、服务智慧升级,用更精细的手段治理城市。“智慧城管”向西覆盖,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理顺,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垃圾分类智能落地,开展全市首个垃圾分类智能化社会化运作试点项目,智能投放箱实现垃圾扫码分类回收。
海曙的城乡协同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正在谱写共享发展的动人篇章。
改革创新 开拓发展新境界
如今的海曙,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从原来的三产占主导,到现在的一产、二产成为新焦点。
海曙摆脱了空间掣肘,发展规模、产业经济等正发生显著变化,“东商西绿中高新”的产业布局,让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源源涌入,围绕“产业更高端,结构更优化,体系更完备”,争当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转型和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音”。去年11月,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佰汇物联、智数云网等区内9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与海曙200余家中小微企业“联姻”,为海曙三年内实现智能制造咨询诊断和企业技术改造的100%覆盖添砖加瓦。
以智能经济为引领,海曙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精准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着手制定纺织服装、汽车配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工业园区和电商园区加速招引人才、提升能级,月湖金汇小镇正在打造私募基金、产业基金等新金融发展的高地。
望春工业园区、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成为了海曙搭建平台、引领转型的载体,创新要素在此涌流勃发。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所频频伸出橄榄枝,驱动海曙创新企业集群发展壮大, “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
海曙放眼全球,驶入“一带一路”的快车道。依托原有的“一带一路”活化石中的本土元素,海曙将抢抓宁波“16+1”经贸合作示范区机遇,主动植入新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推动中芬人才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功能,打造国际名品交易中心、中东欧科技合作产业园和海丝文明体验基地,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今年初,海曙推出海内外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引进“百创汇海计划”,向优秀人才项目提供扶持资金、贴息贷款、成长奖励等方面的五个“1000万”支持,以真金白银面向全球“抢人才”。对于市外入选“国千”“省千”的项目,迁入的成熟项目和已获资本投资的项目,设置入选简易通道,以市场为识才“验金石”,不拘一格引人才。让人才、项目、资本碰撞出更多火花。
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之际,海曙不忘优化空间功能布局,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圈”空间发展格局,深化组团开发,在项目建设提速上下功夫,逐步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未来,三江片城市核心区将愈加繁荣,泛天一商圈扮演“龙头”角色,城隍庙区域改造、铁路宁波站周边建设加速,棚户区和城中村的面貌更新,汇聚成全区的商贸、商务、金融、文化、旅游产业高地,沿奉化江、姚江两带区域将致力于打造沿江开发的新典范。
博纳兼容 文化浸润新传承
“天封塔、鼓楼沿,东南西北通走遍”,这句宁波老话耳熟能详。在千余年的岁月流逝中,海曙沉淀着宁波文化的根与魂。
务实的海曙人提出围绕“文脉新风貌,人文新风范,文明新风尚”,争当文化引领的排头兵,用文化锻造城市气质。
依托丰沛的文化资源,海曙将积极传承历史文脉、做好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打造一批“最具宁波味”的文化品牌。数年之后,以天一阁·月湖为核心的藏书文化、运河文化、海丝文明体验地和以鄞江为核心的山水文化、府治文化、红色文化体验地将加速成型,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主动开展有机更新,鄞江庙会、高桥会等传统节庆和老字号品牌的价值将日益凸显。未来的海曙将成为最具宁波味的区域,处处弥漫“仰首是历史,俯首是文化”的文化气息。
与此同时,海曙将继续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文物保护投入机制,加强活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持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展现“古文脉”的“新风貌”。
未来,海曙文化产业的磁吸效应会日益显现,将吸引更多文艺名家来此,参与文艺精品创作和文艺人才培育工程。优秀人才将带动产业持续发展,催生众多文创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走上特色化发展道路。
文化需要“高屋建瓴”,更需要回归生活。海曙将着眼全域化、高水平,深化文明创建,弘扬文明和谐新风尚,着力建设“15分钟文化圈”,实现“家门口文化共享”“新农村文化乐享”和“经典艺术美享”,让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