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衢州、黄山两市正式“入圈”。同时,港珠澳大桥通车、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的大事件,让“都市圈”成为舆论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昨日,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从重庆到上海,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业界精英会聚杭州,共同论道都市圈发展。
都市圈究竟是个什么“圈”?
都市圈到底是个什么“圈”?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张泉认为,都市圈的形成有地理关系、时空距离、产业关系、商贸关系、文化关系、行政关系等多种因素,应当注意厘清都市圈的边界,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都市圈发展规划。
针对都市圈的范围界定,张泉以江苏为例提出应以1.5小时的时空距离为限,“周边城市的居民去核心城市办事,要是当天不能来回,就谈不上是都市圈。”
此外,与会专家还就都市圈和城市群两个概念之间的界定发表观点。主持本次论坛的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认为,城市群更多的是探讨城市和城市、都市圈和都市圈之间的协调问题,而都市圈更多的是探讨一些核心城市往外辐射的问题。张泉表示,目前全国共有五个国家级城市群、五个区域级城市群,九个地区级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从低向高演进,地域空间从小向大扩展。
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早在1957年,法国学者戈特曼就提出世界六大城市带概念,并认为中国的长三角地区也有极大潜力。经过多年发展,如今这一预见正迅速变为现实。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的讲话,更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帆认为,近来长三角与京津冀、粤港澳一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明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正越变越好,区域经济的网络性特征日渐凸显。同时,张帆也指出,目前长三角在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人才吸引力、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他建议,通过培育新的动力源和引爆点、构筑吸引创新人才的政策、大胆创新区域协商机制、擦亮都市圈的生态底色,让长三角可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针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张帆认为,目前上海和南京、杭州“一主两辅”的格局已在较大范围内成为共识,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内各个次级都市圈的关系,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贴边率”一词背后的跨界发展课题
在此次论坛中,都市圈城市交界地区存在的“贴边发展”现象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另一大热点问题,“贴边率”一词成了论坛的高频词。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施卫良指出,北京跟天津之间的北三县地区,79%紧邻北京的地块都进行了开发建设的安排,贴边的连片发展、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且主要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在此类跨界地区,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存在的巨大落差、大量人口流动带来的交通压力、缺乏有效政策协调机制造成的制度壁垒等问题十分严重。
施卫良提出,要解决贴边率过高问题,应该加强交界地区的空间管控和布局引导、共同控制人口规模和城镇开发的强度,推进区域生态空间共建、空间区域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和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
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规划师肖志中则对贴边率话题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尽管贴边率过高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贴边发展的背后有其合理逻辑,大都市圈发展的重点就在贴边地区。通过贴边发展,贴边地区能够最大程度地承接中心城市溢出效应,摆脱原属行政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伍江也认为,当城市密集度足够大、大都市圈相互有了重叠的时候,有搭接的部分就变成了一个研究的重点。在外部力量不够大、缺乏互相的辐射和吸引力的时候,就表现为贴边率;当辐射和吸引力足够大的时候,贴边率就变成了张大力,有可能就是新的发展增长点所在。
(原标题《把握未来趋势 全国规划专家论道“都市圈”》,原作者陈立平。编辑姚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