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了群租户的地下室,在居民同意和报备政府部门的情况下,突破原有用途限制,成为便民设施。海淀区仰源大厦这一新尝试,有望在全市推广。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经过近6年的清理整治,到上月底,本市已提前实现2000余处挂账散租住人地下室清零,下一步将重点完善地下室再利用的政策问题。

  调整用途须先经居民同意

  海淀区牡丹园地铁站旁的仰源大厦地下室,过去被分隔成170个群租房、挤了400多人;而现在,已经变成了覆盖10公里范围内居民和企业的自助仓储间。

  这里从清理完成到敲定做仓储间,就花了半年多时间。大厦物业公司总经理肖力说,想要为地下空间再利用挑选好的业态不容易,首先要考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是看变更用途是否合规。仰源大厦建设之初,就对普通地下室的用途有明确规定,而准备设置自助仓储间的地下室用途是设备层,能否兼顾仓储功能,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

  去年11月,海淀区率先发布了《海淀区关于普通地下室规范使用的指导意见(试行)》。“普通地下室要在坚持规范使用的基础上,统筹使用、合理利用,以完善社区配套功能,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前提,在征求居民意见和向政府部门报备的情况下,允许突破原有用途限制。”海淀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

  探索市场化模式持久运营

  在更早启动和完成改造的西城区牛街街道,至今已经累计清退普通地下室41处,涉及面积29294平方米。其中,曾被打了90多间隔断、居住超过130人、环境脏乱差的地下室,已成为西城区首家街道级历史文化展陈室。

  各区探索的普通地下室再利用,由街道办投资、管理的政府主导模式算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产权方主导并负责持久运营的模式。

  海淀区的永定路25号院,4000平方米的普通地下室从群租房变身健身房、社区活动室,甚至还装配了游泳池。整个地下空间严格按照消防、卫生等部门的要求设计,这为地下室的再利用又尝试出一条市场化路子——由产权单位承担高昂的改造费用,通过后期运营的盈利来收回成本。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解释,政府投资的地下空间改造项目更具公益性,而市场化运作模式,能让运营企业有所盈利,产权方更有积极性,改造后的地下室也能更持久地运营。

  6500处闲置地下室待利用

  经过6年整治,本市已挂账的2000余处散租住人的普通地下室已经全部在上月底提前清零。根据市住建委数据,目前全市共有6500多处地下室面临空置再利用问题。记者了解到,本市正在鼓励这些闲置的地下室再利用,而海淀区先行探索的经验,有望推广。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说,普通地下室的再利用要符合“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要求,不能再出现人员聚集、脏乱差、安全隐患重重等问题;也要符合禁限目录的要求,不能散租住人;同时应该安全使用,不能随意拆改结构,需满足相应的通风、照明、消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