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余杭区跻身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秩序、土地利用计划执行好的市、区县市,全省仅五个区县市入选。这也是我区连续第二年获此项重磅荣誉,再次获得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1000亩。

  还有一个最新的消息,今年国土余杭分局通过加大盘活力度、积极向上争取等途径,又为我区获得了存量盘活挂钩指标、重大项目奖励指标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000余亩。

  近年来,面临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要素,我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内挖潜、对外调剂并举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稳妥承接省级土地管理有关审批权限下放,推动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提高国土资源供给质量和效率,主动服务“五大余杭”战略实施,全力助推我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以存量撬动增量

  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如今的未来科技城已是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全省创新创业的新高地。由过去的城郊接合部、旧粮仓完成的蜕变,是一次“存量撬动增量”的生动实践。

  未来科技城的核心区之一——梦想小镇,已被住建部列入全国范围推荐的10个特色小镇样板。其三大先导区块之一的互联网村,项目所用土地106亩全部为企业原有低效存量建设用地。由政府协商收回后,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浪潮,打造智慧与资本、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地。

  独角兽企业园、孵化园也是存量土地盘活的典型。文一商务楼宇为孵化园之一,所涉27亩用地曾是工业区块,后因亩产不高,连同周边地块实施“退二进三”,由政府收回后重新挂牌以商业商务用地出让给当地社区经联社,属地管委会和社区共同打造成独角兽企业园区,现已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实现了政府、社区集体、企业的“三赢”。

  “我区是省内经济强区,但在土地资源方面是资源小区,空间规划严重不足,耕地后备资源基本枯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接近顶板。单靠新增用地来驱动发展经济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土余杭分局有关负责人说,“为破解土地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继续保持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区在用好有限增量的同时,把盘活存量与‘四换三名’‘三改一拆’‘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坚持依法处置与政策引导并重,督查考核与服务基层齐抓,既着眼已批未供土地、闲置空闲土地的盘活利用,又做好闲置厂房、废弃工矿地等的开发利用文章,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积极挖掘存量土地资源潜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悉,2015年以来,全区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3万亩,供而未动土地3.7万亩,盘活低效用地1.7万亩,利用拆后土地860万平方米。

  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我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双向推进。

  “目光向内”的挖潜意识,“一地一策”“盘”地的扎实举措,“双向”引导的政策支撑……我区在要素紧缺的困境中逐渐实现了“精准用好存量”的突破。

  以质量激活总量

  促进保护保障双赢局面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项目选址于此,民生基础配套设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新增用地有限的情况下,我区国土部门坚持用优用活增量,以“重点优先、民生优先、节约用地”为原则,实现指标精准配置。2017年完成农用地转用报批1万亩,土地利用计划执行率(农用地)达99%。近年来,保障的重大项目包括菜鸟网络、湖畔大学、浙江大学校友总部经济园、阿里数据中心大楼、人工智能小镇、中国美院、良渚申遗项目等,还有“三路一环”、绕城西复线、杭临轻轨、地铁工程等民生基础设施,共涉及新增建设用地5000余亩,  为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用地支撑。

  “我们严格落实浙江省用地报批的相关要求,积极发挥主动性, 每年都提前要求镇街填报用地项目申请,建立为期3年的储备库,选项目,排计划。按序及时开展年度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争取、年度规划调节实施方案和落实方案编制等工作。为此,特别定制开发了项目库管理软件,便于按照条件筛选项目和信息动态更新。”国土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时,对于重点项目,主动对接联系,提前介入审批流程,从项目源头上把控项目规模。实行‘绿色通道+容缺预审’,成熟一批上报一批,全面提速用地报批工作。保障重点项目可以及时落地。”

  我区大部分镇街处于城郊结合部,这些地区村庄耕地碎片化严重。大批项目的落地助推了区域的发展,但对耕地后备资源本就极度紧缺的余杭,也意味着面临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巨大压力。为此,国土分局结合实际,积极谋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余杭区千亩水田垦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大政策力度,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对一些‘荒、废、闲’,种植的产出率不高,土地利用率低的地块进行集中连片开发,既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基础环境,又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收益。比如今年4月通过验收的南苑街道东湖社区600亩土地整治项目,其前身是污染严重的甲鱼塘养殖区。

  据悉,2017年,我区累计拨付回购资金10.5亿元,充实了58个村级集体经济,已经竣工的土地整治项目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田长制”的率先施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全面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严格执行,违法用地的“零容忍”,推动了基层保护耕地意识的有效提升。管控、建设和激励手段“多管齐下”,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着力于提高土地保护和利用质量,在总量框定、“不摊大饼”的背景下,我区逐渐走出了“精细管地用地”的创新之路。

  “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我区国土管理各项工作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探索创新中逐渐走出了一条“精准用地”的特色之路,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全力助推我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助力“五大余杭”建设,为余杭争当新时代发展排头兵奠定了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