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造型似一把玉锥洒落在大地,一直以来都是余杭的文化地标。2017年8月14日,良渚博物院因陈列展览改造需要,正式进入闭关改造期。长达10个月的闭馆,令不少人充满期待。
据了解,自2008年开馆以来,此次良博院改造是十年来最长时间的一次闭馆。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陈列展示,良博院都将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如今,重新开馆进入最后倒计时,全新的良渚博物院呼之欲出。记者日前来到良渚博物院,掀起“美人头纱”的一角,带您率先一探究竟。
犹抱琵琶半遮面,展馆内部“初露锋芒”
改造后的良渚博物院遵循原有建筑的格局,整体分为三个展馆和一个临展馆。开馆日倒计时期间,不少墙体和展柜因保护需要,仍被保护膜包裹,不少地方隐约能看见清晰图案,例如恢弘的壁画,带有特殊含义的纹理墙壁等。不难发现,此次改造,博物院在细节之处下足了功夫。在这些不同维度的细节设计中,观众时而会有身在千年前的错觉,时而又能抽身而出,站在现代立场思考探索个中含义。
第一展馆里,一面几人高的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神王之国,统一信仰,原始文字,早期国家……大大小小几十个与良渚遗址息息相关的词组跃然墙面,似乎在定义着什么。
“这些文字,是基于考古人员们对80多年来良渚遗址的发现所做出的科学判断。他们不是定义,却有非常深厚的科学依据,我们在设计这面墙的时候希望能启发观众的思考,让他们自己来判断和感知,博物馆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知识,而是带动观展者一起探索,这才是博物院存在的最大意义。”良渚博物院副院长周黎明介绍道,改造前的良渚博物院是文化类的专题博物馆,改造后,它将成为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这样的转变,对博物院来说意义深远。
颠覆传统博物馆的展陈,改造后的良博院将在国内领先
还记得改造前良渚博物院展馆内的模样吗?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昏暗的灯光和大量的场景还原。场景展现,是原来博物院“讲述”良渚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改造后,用昏暗灯光营造出的历史陈旧感将不复存在,全新的展馆,将给人一种颠覆式的全新体验。
用器物说话。此前博物院展出的文物在300余件组,此次改造后,展出的文物数量将达到600多件组。传统的文物展陈或许就是一个生硬的名称,观众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此次改造,专家学者们花了不少力气,对文物当年的制作手法、使用方式、存在含义、文化价值一一作了阐述。文物是怎么来的,流向了哪里,兴衰的过程……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解读,让展陈的文物活起来。
国际化。此次布展,专家们融入了不少国外元素,文物阐述说明方面,有英文标注出的关键词;讲解员们的讲解词中,除了普通话外,还融入了英语、日语……国外友人对良渚文化的解读将更准确。
科技化。此次博物院陈列改造最新融入了20多个多媒体系统,线上线下全面打通,其中还包括球幕影院。此外,博物院还花“重金”引入德国专业展柜制造商,打造全球顶尖“汉氏柜”,并特邀两名德国工人现场安装,利用“漫反射”原理,确保观众在观展或拍照时反光程度降到最低,观展体验达到最高。
艺术化。博物院此次改造融入了不少艺术技艺,油画、国画,甚至是地方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画方式,不少细节之处还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亲自上阵。艺术感的融入,让原本单调的文物展有了更生动的体现。
“软件服务”已就绪,体验感将全面升级
在一些仍在做最后清洁工作的展位前,已经可以看到部分讲解员拿着讲解词,一边对照展品,一边做最后的讲解练习。
“从最开始的文本讨论,到设计,再到现场施工,我们的讲解员队伍都是全程参与其中,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熟悉展览,更好地了解良渚文明,更好地为观众游客提供优质讲解服务。”现场一位讲解员介绍道,全新的博物院为了全面提升观众的观感,尤其在讲解上下功夫。不仅对讲解员进行全面培训,也对讲解文本作了全新改革。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观众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博物院将讲解词分为普通版、专家版和青少年版三个版本,不同的讲解方式,为的是确保每一位观众都能对良渚文化有深刻解读。
除了传统观展,观众还可前往游客中心购买文创产品。“让老百姓都能够看到传承历史文化传统,文创产品就是最好的载体和渠道。”近年来,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积极探索把文创产品作为良渚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从开发良渚文化元素入手,联合企业设计独具良渚特色的产品,例如玉箸、含有“方圆之间”寓意的榻榻米小茶几等,都将出现在游客中心,届时,良渚文化将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跟着观众一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