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余杭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余杭“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批41个创建村6月底将全新亮相。

  根据全省实施“大花园”战略部署和“美丽余杭”建设工作要求,2017年,余杭区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通过系统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区(县)、示范镇街、精品村(示范村)和美丽庭院示范户“四级联创”,优化美丽环境,传承美丽人文,发展美丽经济,努力形成“面上洁净、管理有序,村点出彩、亮点纷呈”的余杭美丽都市乡村新格局,努力打造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余杭样本。到2017年底,径山镇等4个镇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径山村等9个村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全区已创建省级景区村庄20个。

  据悉,全区分三批累计已启动实施125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计划到今年年底基本实现精品村全覆盖。其中,第一批41个创建村预计6月底旧貌换新颜;第二批51个创建村中,瓶窑、运河等6个村已启动实施,其余创建村已进入初设方案审批及招标前期阶段;第三批村33个创建村已完成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同时,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精品区块、精品线路建设。瓶窑镇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精品展示线形象进度90%,塘栖镇丁山湖及“塘超小径”环境提升项目形象进度50%;大径山“美丽乡村”精品区块一期项目形象进度75%,良渚、运河、中泰等“美丽乡村”精品区块(线路)总体进度接近50%。

  余杭区坚持基础环境整治与工程项目建设同步实施,将全域基础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创建的首要任务,围绕“六个基本无”的目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基础环境整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批次“美丽乡村”创建村已累计拆除违法建筑和不雅建筑3000余宗,约75万余平方米,清理暴露垃圾9万余吨,乱堆乱放2万余处。按照“厕所革命”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公厕综合整治,努力办好关键小事。

  今年,全区所有建制村(整村拆迁村除外)将完成现有存量公厕的改造提升,其中“美丽乡村”精品村实现村村拥有标准公厕,计划完成农村公厕整治建设509座,做到设施设备完善、内外整洁美观、保洁管理到位。围绕做优环境、改善民生,农村道路整治、村庄绿化、景观风貌整治及生态停车位、游步道、休闲场地等一大批“美丽乡村”项目陆续建成,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的牵头部门,区农业局(区农办)始终以“重服务、强指导、严督查”为工作重点和抓手,会同有关部门和相关镇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为充分调动村级组织和广大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全民参与度,区农业局(区农办)创新工作举措,实行竞争性申报创建,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要求在村级申报时,拟创建村召开村班子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形成申报创建决议,其中村民代表同意率达到90%以上。对于村民没有积极性、参与率不高的村,认定为不具备创建条件村,不纳入美丽乡村全域覆盖范围。各镇街把“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形成了“镇街、创建村、村民”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全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方面,余杭区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强项目监管,落实镇村和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各方职责,协调统筹推进工程建设。同时加强工程建材、施工工艺、安全、资料等项目现场规范化管理,确保设计方案落地和建设质量效果。建立工作督查、专业监理、代建管理、跟踪审计、第三方监管、农民监理员等监管工作体系,各方合力加强监管。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美丽乡村”建设遵循的基本思路。区农业局(区农办)在对镇村指导服务中始终把营造乡村特色营造放在重要位置。组织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导则和指导图册,建立规划设计单位信息库,组织人员深入实地与各镇街和创建村做好对接,一对一开展规划设计方案指导工作;组织区级有关部门业务专家和外聘专家组成评审组,采取现场踏看和召开评审会议方式,对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区级评审,组织专业单位对具体设计方案及施工图逐村逐项进行技术指导把关。

  立足乡村特点和各村资源禀赋,余杭区以文化、绿化和庭院美化为重点,因地制宜创建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在外在风貌上,塘栖村、渔公桥村着重突出水乡韵味;港南村、渔公桥村等平原村庄,展示优美田园风光;青山村、半山村等山区,体现山村乡野风貌。在文化特色上,深入挖掘当地独有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如径山村的禅茶文化,山沟沟村的民俗文化,普宁村的牡丹文化,弘扬人文之美,培育村落的独特气质。

  随着美丽乡村环境与配套设施的不断改善,美丽经济方兴未艾。如良渚街道新港村引进企业,将打造民宿集群示范项目;小古城村与区旅游集团合作,正筹划推出景区村庄的市场化运营;海峡两岸美丽乡村产业园落户塘栖镇,台湾月子餐、文创等一批产业即将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