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唯一的屋顶跑道,760米长,全塑胶,还有一段50米长完全悬空的“空中跑道”……前段时间,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期这个百变的体育综合体着实“火”了一把。但你知道吗?它其实还是个“海绵综合体”,隐藏了不少“小海绵”技术呢!

  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市完成了70个政府投资类海绵项目建设,是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大力推进之年。但这些为数不少的海绵项目,到底“隐藏”在哪里?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海绵城市这一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是如何在杭州这座江南水乡城市落地生根的。

  海绵融入城市建设

  好看又好用的“小海绵”都藏在新建项目里

  “我希望,杭州的海绵城市是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我们不是为海绵而海绵,而是把海绵理念融入新建项目,融入城市建设,融入生态环境中,全域化打造杭州的海绵城市。” “市海绵办”负责人史宇光表示。

  那么,杭州这些海绵项目都在哪里,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其实,只要留心关注就会发现,这些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还“多功能”的项目就在我们身边。

  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就是一个例子。在它的屋顶花园,除了“大名鼎鼎”的塑胶跑道之外,最显眼的就要属那一大片的绿了,“小海绵”的玄机就藏在这些绿地下。

  “绿地下埋了不少排水设施,雨水顺着管道流入会展中心北侧和西南侧绿地下面的雨水收集池。”云栖小镇的工作人员毛立勤说,每个雨水收集池的容量约80立方米,经过初步净化储存下来的水,主要用于浇灌绿化,夏季够用一天,冬季可用三次,每天最多可节约125.5吨水,更环保、也更生态。

  小小的改变,就让“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了城市建设中,这样的样本还有还多。

  比如,下城三塘地区结合长木、草庵及沈家“三村”改造推进的“海绵样板区块”,把“海绵”融入城中村改造中。又如,位于三墩镇甲来路与茹家路交叉口的春森俪湾小区,1500平方米的小区绿地被打造为下凹式绿地。雨水顺着土坡边界流入蓄水池,并通过地下预埋的排水盲管下渗至管道内排出,避免大雨导致路面积水。

  海绵融入生态环境

  一个个“海绵公园”正陆续诞生

  日前,杭州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如何更好地为这座城市“锦上添花”,把海绵与环境、与景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是杭州建设海绵城市所思考的问题。

  之前报道的拱墅区拱康路北到余杭区界的一大片闲置荒地,被成功改造为路边“海绵公园”的案例,正体现了杭州这方面的努力。

  类似的“海绵公园”还在陆续诞生。比如,银湖公园、冠山公园,还有去年10月建成的萧山新塘高铁公园。施工方在高铁高架桥下5万平方米的“灰色空间”中,铺设了4万平方米的绿化,运用了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海绵技术,道路也全部用透水沥青铺设。

  巧妙地把海绵技术糅合进城市生态环境中,做好“海绵”的生态文章,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大拆大建,也让城市变得更生态、更美好。

  海绵实现全域推进

  联片成网的“大海绵体”值得期待

  “海绵城市建设就像一剂中药,效果不会立竿见影,这是个文火慢炖的过程,一般3-5年才会看到成效。”史宇光说,如果想要解决城市的病根,孤立的项目效果有限,因此海绵建设需要全域推进。

  未来科技城正在推进核心区2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如今已初见端倪。

  施工方通过开挖中心湖,以及整治、新开挖5条河道,打造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今后,暴雨前可以提前做好水位预排;晴天时,则可以用经初步过滤的水浇灌绿化。

  除了整治、拓宽河道外,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实施了生态边沟排水系统、雨水花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海绵措施,新建了9条道路,落实人行道透水铺砖、机非隔离带下凹绿地、生态溢流等,实现小区域海绵。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科技城的“海绵”未来,将正如杭州未来科技城建设公司董事长朱卫国所说:“多个海绵项目串珠成链,协同发挥作用,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此外,下沙沿江景观带、钱塘江金融城沿江区块等区域“大海绵体”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