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晟 通讯员 平安君)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G20峰会举办城市……拥有众多“金名片”的杭州,于1月18日对外宣布,将集纳各方力量,锻造“中国最安全城市”全新名片。
在1月18日召开的杭州“‘互联网+’创新社会治理暨全面提升创建‘平安杭州’”新闻发布会上,杭州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等五家单位共同宣布,将“五力合一”,联手打造“中国最安全城市”。
据介绍,杭州打造“中国最安全城市”将以“基层导向、群众导向、科技导向、问题导向、责任导向”为切入点,围绕固化G20杭州峰会维稳安保经验、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枫桥经验”升级版、公正执法司法杭州样板等目标开展行动,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于城市而言,安全是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最根本保障。杭州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创新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发布会上,五部门新闻发言人也分别介绍了运用智慧科技打造“中国最安全城市”的做法和努力。
●“坦白从宽”有了“杭州模式”
认罪认罚从宽,指的是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如果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同意检察院提出的量刑建议并签署具结书,就可以依法得到从宽处理。杭州是浙江省首个正式启用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制度的地区,也是全国18个试点城市之一。
截至2017年11月,全市适用认罪认罚程序办结的刑事案件,已占当月已结刑事案件数的63.62%。全市法院10天以内审结案件占81.89%。司法行政系统建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辩护律师会见、阅卷时间从原来的7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
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也促进了社会矛盾化解,保障了诉讼权利,促进了罪犯的教育改造,有效修复了社会关系。至2017年11月,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的认罪认罚案件,不起诉率达到18.5%;法院适用认罪认罚程序审结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案件,已获赔偿和达成和解的,比试点之前分别提升约30%和20%。
认罪认罚试点工作杭州模式,为刑诉法的修订提供了实践样本,相关经验由“两高”和司法部在全国推广,由省委政法委在全省推广。
●智慧治堵,让数据学会思考
交通治堵,是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在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正在接管道路,高清摄像头24小时360度全方位自动检测,流量、事故、堵点、车速、信号灯……一个个城市交通交通的生命体征都被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和调配。
截至目前,“城市数据大脑”通过视频监控自动发现事件3.65万起,并准确实现交通堵点报警4.67万次、信号灯配时报警1.63万次。去年6-12月,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违法查处量连续7个月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首位。
市区试点的中河-上塘高架、莫干山路等主干道平均延误分别下降15.3%和8.5%,高架道路出行平均节省4.6分钟。
据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交警支队长金洪亮介绍,“城市数据大脑”目前还是V1.0版,今年杭州将建成使用功能更强大的V2.0版。升级后的数据大脑,接入的监控视频将从目前的249路增加到1700多路,信号灯800多个,相当于城市道路43%的规模。
同时,计算能力更强,对城市交通生命体征指标分析应用也将进一步细化,比如根据交通流量和速度,分析城市交通时变、周变、月变的时间规律和拥堵发生、消散的空间规律,以此加强对市民通勤线路的保障。还能事故级别、事故概率、事故黑点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交通安全预防提供对策措施,推动“城市数据大脑”从交通治堵向安全防控延伸拓展。
●智慧公诉,剑指“案多人少”
“犯罪嫌疑人蔡某某,我们是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下面对你进行讯问,请你如实回答问题。”
一大早,检察官王瑛使用远程提审系统,通过视频对一起危险驾驶犯罪嫌疑人进行提审,讯问结束,王检察官又赶紧回到办公室继续审结案件,没有因为路上的奔波和任何等待浪费时间。
以前办理一个案子,检察官有一半甚至更多时间要花在往返和等待时间上。2015年以来,杭州市检察机关在全市14个基层院均建成并使用高清远程提审、远程开庭、远程送达的“三远一网”系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过去的看守所、法院、检察院“三点一线”到现在的“点对点”,不但节约了诉讼成本,更提高了办案效率。
2016年8月以来,杭州市检察院在六个基层院开展智能语音技术试点应用工作。该系统可以将录入的语音实时转化为文字,省去了打字耗费的冗长时间。至2017年7月试点结束,共试用案件1064件,公诉人端平均识别率为85.83%,犯罪嫌疑人端平均识别率为71.83%。累计实现转译审结报告766份208万余字,语音转译的准确率高达91%以上。该项试点被最高检作为“智慧检务”典型案例推广全国。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市检察机关推广使用。
此外,还有智慧侦监、智慧民行辅助办案系统……以一系列智慧辅助办案系统为代表的“智慧检务”已成为杭州品质检察的又一张“金名片”。
●网上纠纷网上审 法律服务在身边
2017年8月,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第一家互联网法院。
和一般的法院相比,杭州互联网法院的特殊之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审理涉网案件”。它实现了诉讼全流程在线,立案、答辩、举证、质证、开庭等诉讼全流程都可以在线上完成,真正实现了“一次都不用跑”。截至2017年12月31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共立案4859件,月均超千件,结案3064件,法官月均办案超百件,平均开庭时间25分钟,平均审理天数48天,当事人实现了诉讼零差旅费,拿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杭州市中院副院长邵景腾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杭州互联网法院将着力推进司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设,建立司法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便利当事人诉讼。还将着力探索网上诉讼规则,完善电子诉讼程序体系。
杭州的公共法律服务,曾被司法部领导称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杭州样板”。近年来,市司法局推进实体平台、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了现场服务与线上服务、网上服务、掌上服务的有机结合。
2015年,全市已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实体平台全覆盖,基本实现半小时法律服务圈。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位于市民中心L座负一层,是目前全省面积最大,服务最全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公证办理、司法鉴定、行政审批等服务。‘
至于线上和掌上,则建成杭州公共法律服务网和“杭州法律服务”手机APP,提供在线法治宣传、在线法律咨询、信息自助查询、在线业务申请等功能;12348电话热线平台今年将正式并入12345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发挥咨询解答、提供服务、沟通社情作用;还组建村(社区)“E服务微信群”,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运用微信为村(社区)百姓提供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化解、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指引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