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下午举行的杭州市拱墅区文化发展规划会上,该区正式发布了《拱墅区文化发展规划(2018-2021)》(以下简称《规划》)。在《规划》中,介绍了这样一个三年计划:拱墅文化发展的核心灵魂就是弘扬大运河文化。到2021年,努力实现建成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着力融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动文化创业产业转型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山立夏习俗”、杭钢、杭一棉等丰厚的工业遗存……处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墅,独特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它成为一片文化的“沃土”。2018年是《规划》出台后的第一年,宏大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愿望将如何达成?

00e04c46002f1bc7893424.jpg

一带、一核、片区、多点发展总体布局

  落脚于公共文化服务

  在文化发展规划会上,拱墅区相关负责人提出,大运河文化是拱墅百姓的根与魂,发挥运河“文化引领”作用,落脚点就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

  这些年,为传承和发展大运河文化,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实现文化惠民,拱墅区先后出台针对文化志愿服务管理的地方性规范《拱墅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办法》《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引入社会力量的招募制度》等政策性文件。同时,为努力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还连续举办大运河文化节,唱响文化“四季歌”,通过“春走大运”“夏品民俗”“秋游庙会”“冬赏花灯”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拱墅文化影响力。

  未来三年,如何将运河文化更好地渗透到公共文化中,让百姓更多地参与进来?《规划》中给出的答案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发展基础特色文化。

  比如,推动“两园五馆两中心”建设,将运河亚运公园、运河中央公园、运河体育馆(冰球馆)、拱墅区体育馆、文化规划馆、民俗生活馆、半山非遗展示馆、烟囱广场艺术中心、文化时尚发布中心等场馆向市民开放。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扶持培育十支优秀文艺团队、百名文体指导员、千名文化志愿者。启动“运河书房”计划,布局运河沿岸阅读点,加强社区书院建设。打造一街一品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舞动上塘、人文半山、诗话康桥、大美小河等活动,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区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地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关键是打造数字运河

  找准了运河文化发展的落脚点,如何将其更好地落地呢?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核心就是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小文化建设向大文化建设转变,从无形文化建设向无形与有形文化建设并举转变,从文化外延建设向文化内涵建设转变。而他提出,这其中的关键是通过打造数字运河,拓展文化发展的新空间。

  什么是数字运河?该负责人介绍,就是通过文化+科技,促进运河文化创新升级。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拱墅区将计划上线“运河文化云”平台建设,在这个云平台上,拱墅市民只要下载相关App,就可以获得“一站式”服务。比如,点一点App,市民就可以知道最近拱墅区有哪些文化活动,对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预约报名;或者拱墅区政府提供了哪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对政府服务进行评价。市民一手就能掌握全区所有的文化信息。

  此外,到2021年底,辖区每个街道都将建设一个数字文化广场,实现有舞台、有LED大屏、有文化长廊、有建设设施、有无线网络。同时,通过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在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提供免费上网,建设比较完备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和文化机构智能服务体系。通过推动数字博物馆工厂建设,利用AR、VR等技术,让运河文化展示有形化、互动化。

  此外,拱墅区还将重点培育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IP化、数字技术支撑和数字媒体服务,打造文化大IP。通过构建“1+4即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服务、文化休闲、信息服务、影视传媒这4个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引进培育优质企业,巩固提升、新兴培育39个文创发展平台,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规划》也明确了文化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八个“文化+”实施路径,细化了四大方面的67项微观指标:创建中国大运河文化国际体验区,完善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历史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打造文创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规划》还围绕目标和任务,梳理了“九个一批”即改造一批文化街区、深挖一批文化遗存、引进一批文化名人等108项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