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如何推动“老有所养”上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将成为老人。杭州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了11年。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59.1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1.55%,80周岁以上户籍高龄人口达到27.18万人,高龄化比例达到17.08%,失能、半失能老人达10万余人,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四化叠加”趋势显著。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结合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城乡统筹、示范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率先在全国启动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并以建设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为抓手,不断提升老年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水平,努力推进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先后打造了多个示范性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统筹规划,健全医养结合工作体制机制

  杭州市先后出台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等10余个市级文件、《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的指导意见》等40余个部门级文件、《养老需求评估办法》等6个地方性标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为组长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下设医养结合等5个专项攻坚小组。

  其中,医养结合专项攻坚小组由市卫生计生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民政、人社、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和协作,合力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顺利实施;市卫生计生委内部也专门成立了健康老龄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推进医养结合政策研究和实践创新,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积极推进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推动医疗和养老深度融合。

  ■示范引领,打造医养结合样板

  杭州市各区、县(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本土化、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医养结合有效形式,从农村居家、城市社区、机构养老、机构合作等多层次攻破难点,先后确立了桐庐县、江干区闸弄口街道、上城区健康颐养园、滨江区阳光家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智慧养老试点项目。并会同民政等相关部门密切跟踪试点工作进展,帮助解决试点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做好经验总结,完善相关保障措施,给全市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提供示范和样板。

  同时,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为掌握各地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情况、机构建设情况、服务提供及利用情况,建立杭州市医养结合监测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医养结合动态监测,利用130多项动态监测数据指标,定期分析和评估医养结合工作的实施效果,寻找医养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加大改进力度,确保医养结合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政策创新,保障医养结合顺利推进

  杭州市制定了推进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做好杭州市医养结合及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等一列政策文件,完善政策支撑,保障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创新推出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了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根据杭州市政府的签约服务政策,在2014年主城区率先推行签约服务的基础上,2016年全面推动县域开展签约服务,实现了签约服务政策全市城乡全覆盖,促进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医改成果,有力地支撑了老年人居家养老。

  2016年以来,为了破解夹心层的失能老人的康复问题,市卫计委、民政、人力社保、财政、物价等部门联合印发实施了《关于做好杭州市医养结合及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医养结合和发展护理型养老体系的目标和举措,对明确护理型养老机构功能定位、设置标准、认定程序、审批流程等提出了要求,从政策上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并允许各地采取灵活方式推进医养结合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深入融合。

  ■服务创新,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

  杭州的智慧医疗模式在全国闻名,市卫生计生委、市发改委(市信用办)和市民卡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创新应用,创新实施了市民卡“医信付”服务,患者授权开通市民卡智慧医疗“信用名片”功能后,当在医院结算出现自费账户余额不足时,由“医信付”提供1000元信用授信额度予以垫付结算,免除因余额不足而结算失败。这一创新服务尤其给老年人带来了便利,实现老人先就诊,家属后还款,同时也提升了医生诊间结算效率,进一步减少患者在医院的往返。

  同时,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措施。在所有医疗机构整体推行针对老年人的便民、惠民医疗服务举措,在挂号、收费、抽血、取药等设立老年专窗,同时全面开设全科门诊或老年门诊和全科病房,适应了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进一步优化了诊疗流程,破解老年人“看病难”问题。

  ■扶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

  积极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有步骤地引入社会优质服务资源参与养老机构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机构服务的模式有用房自建、租赁用房和公建民营三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目前,全市52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民办民营医养结合机构35家,公办民营医养结合机构7家,其中滨江阳光家园成为全国最大的公建民营医养结合机构(达到2000张床位)。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养老服务,通过医疗卫生机构整合现有医疗资源,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原拱墅区拱宸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为浙江老年关怀医院,集医疗、中医康复、护理为一体,成为中医药特色明显的三级乙等中医老年专科医院。

  ■机制创新,夯实医养结合体系

  根据现有养老与医疗资源分布情况、老年病诊疗需求,杭州市先后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医养结合试点项目,探索出以“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签约、养医协同、居家巡诊、远程诊疗”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依托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健康养老。签约老年人享受全科医生提供的优先就诊、双向转诊、健康管理、上门巡诊、家庭病床、远程会诊、视频协同等服务。

  对照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进行分类管理。对行动不便但尚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进行常规慢性病管理以及电话随访;对需在家诊疗的签约老人经评估后申请建立家庭病床,定期派医护人员上门巡诊,如有突发疾病需要处理的,可临时出诊。

  利用医疗信息化建设,探索形成“个人问诊信息-健康系统监测-个性化检测-精准健康方案-医疗效果评估”的完整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为“医疗+养老”提供精准健康管理服务。形成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数字化移动医疗设备为支撑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融医入养,助医入户。

  深化机构医养融合。杭州市政府投资6.9个亿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杭州市老年病医院将于2020年前投入使用。全市有14家康复医院、12家护理院、19家中医类医院设有老年科、康复科,43家非中医类医院、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开设康复科,床位数共计12000余张,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目前已有16家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床位共计5000张,对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共有36家养老机构设置了医疗机构,床位14500张,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对于无内设医疗机构或内设医疗机构条件尚不成熟的养老机构,积极支持附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机构协议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由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巡诊,或者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省市医院转诊。132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创新了医养结合联合体机制,在养老服务中实现医疗服务全面支撑。采取“1+1+X”模式,其中,主城区实行“一家市级医院+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家辖区内养老机构和街道(乡镇)级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模式,其他区、县(市)实行“一家区、县(市)级医院+一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家辖区内养老机构和乡镇(街道)级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模式。

  ■多举措并行,医养结合成效显著

  关爱老年人、服务老年人,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善养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杭州市在全面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构建了方便快捷的老年诊疗服务体系。通过医养护签约,为老人建立起全流程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常见病、多发病在家门口的基层医疗机构优先诊治,疑难疾病通过双向转诊机制转至需要的省市医院就诊,康复再回社区;在智慧医疗整体优化诊疗流程的基础上,市民卡“先诊疗、后付费”、老年专窗、志愿服务等老年优先和便捷服务在所有医疗机构整体推行,2014年以来老人使用智慧医疗达381万人次。

  满足了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针对不同阶段老年人建立多层次健康服务体系和无缝隙的康复护理体系,居家老人通过签约享受上门巡诊和家庭病床等居家医疗保健服务;重病失能老人在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无疾患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可在护理型养老机构得到护理服务;医养结合机制在养老服务中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使得在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也能得到便捷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受益面进一步拓展。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覆盖面持续拓展,医养结合成效在持续提升。目前杭州市家庭医生团队2233个,全科医生4004名,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的达74万,社区老年人电子信息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提供家庭病床服务1900人次,上门服务老人236.5万人次,免费为老年人体检65万人次,1400余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全市232家运行的养老机构,79.31%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