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鲍亚飞 通讯员 童笑男)5年前,山顶的这个村几乎没人住。村里的房子,只要看中了,五六万可以转让一栋。
10年前,村里人都忙着“搬家”——从山顶的老房子搬到政府部门已经在山脚建好的新农村里。
这个村叫林峰村,在杭州富阳区渔山乡。现在却是另外一幅景象,仅仅几年时间,一栋110平方米老房子的转让价格一路飙升到170万元。
巨大的变化背后,是一条特殊的“上山—下山—上山”的发展之路。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这里不再是梦想。
村民集体搬迁逃出大山
林峰村,以林为主,村居高山顶峰,故得名,海拔530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山村。
“日子可以过,但过不好,这里的路太难走了。”林峰村村民傅国年今年43岁,他记得20年前生女儿时的场景。“老婆肚子痛了,赶紧雇人扎架子往山下抬,一个多小时山路下去,孩子出生了。”他强调当时雇了3个人,几千个下山的台阶需要轮替着往下抬。
以往,从渔山乡政府到村里没有公路,全靠步行,打个来回将近3小时。山上也没有一栋像样的房子,毕竟所有的生活物资、建筑材料,只能靠两个肩膀背上山。
也正是因为交通的关系,村子逐年变“小”——青壮年劳力开始外出务工,出去了就不愿意再回来。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数据:1985年至今,村里有60多个姑娘嫁到了山外,有45个大龄男青年去萧山闻堰、滨江做了上门女婿。
上一代人还在回味山上日子的时候,下一代人渴盼逃离大山。
为了让林峰村民过上好日子,就修路上山和整体搬迁问题长期争议后,渔山乡确定了整体搬迁、下山脱贫方案。2004年,林峰村整体搬迁工程正式启动,下山村民每户出资8.8万元,就可得到一套配备车库的127平方米的新房子。一二期工程陆续交付使用后,至2007年,48户168名村民搬迁下山,这个村也被命名为“林峰新村”。
“不讲瞎话,几乎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出门方便了,看医生近了,一眼看去脚下都是平地。”傅国年说,搬迁前他们夫妻二人就在厂里打工,一个月合起来也没几个钱,搬迁后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两人月收入超4000元。他说除了少数老人不愿离开安静的老村外,其他人都下山了。“山上的房子几乎没人要,下了山的人也很少再回去。”
谁都不会在意山上的茶园、竹林和土地。“雇人来摘茶,卖的茶钱还不抵人工。”杭州中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骆土根说,采摘的成本太高,茶叶的附加值很低。“其它东西都一样,明明知道是好东西,但就是卖不出去。”
老村正在被废弃。
“废村”成了受追捧的民宿村
机会出现在2012年——随着渔山乡全面铺开环境整治,当地先后有11家畜禽养殖场全部拆除;多家矿山复绿;累计13万平方米违建被拆除。之后,渔山乡还投入了1500多万元对“两路两侧”、“四边三化”进行专项整治,环境和景观改造得到提升。“渔山的生态环境底子很好,最近几年吸引了大量的自驾游、骑行客、登山者、驴友。”渔山乡党委委员章益清介绍,林峰村的环境成为众多游客的目的地。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渔山乡在不破坏山林环境的情况下修建“百里生态文化休闲长廊”,也正是这条通山的路使得林峰村的“回归”变为可能。记者了解到,最近五年来渔山乡共计投入2700万元,实现了数十公里林道路面全面硬化,并让所有林道“一圈相连”。
“2013年之后,到山上玩、爬山、骑行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都有上千人,但这些人买不到吃的,只能‘自备干粮’。”傅国年和妻子商量是不是能把山上废弃的老房子用起来开个民宿。“2014年国庆期间开业的,杭州、上海的人都来了。”他开的这个民宿叫“醉意林峰”,4个房间9张餐桌。
选对一条路,之后路路通。2015年傅国年夫妻民宿的收入是10万元,去年收入有20多万元。“今年估计整年会接待游客700桌,毛利可能超过30万元。”他家的房子110多方,今年有人出价170万元,但他没舍得出手。
陆续有村民和傅国年一样从山下回到山上开民宿,原先被撂荒的茶园、竹园被精心管理起来。“5年前承包一亩山地大概需要200元/年,现在已经提高到了700元,但村民依然不肯出让。”林峰村一位干部说,今年的高山西瓜卖到了5元/斤,一亩地只要种出15个七八斤重的西瓜就“够本”。他介绍,林峰山休闲长廊带一共有特色民宿7家,村子也已经成了周边知名的民宿村。
百姓心声
守好绿水青山 不怕没有金山银山
“第一是环境,第二是人气,第三是交通,我等着明年呢。”骆余兴去年种了6亩红心猕猴桃,预计明年就会有产出,他说现在山上的一切都已经变成了宝。
渔山乡党委委员章益清说,山村的活力被激发,不只是经济发展了,方方面面都在变化。村民的环保意识强了,守好绿水青山,不怕没有金山银山;文化品味提升了,房前多了红艳的花,墙上挂了文艺腔的画;思想观念也变了,不再一心向往城市生活,以生活在这个山村而自豪。
“今后,我们还要把中心放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充分发挥乡村二级干部、村民代表和广大群众的作用,加快生态休闲之乡建设,让农村更有‘农’味,让农村的环境更好、产业更优、活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