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滨”如何二次攀登?提升高质量发展“续航力”
导语
坚持创新制胜,攻坚稳进提质,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以持续高质量发展冲锋“两个先行”。
近日,“国际滨”传来好消息:随着杭州晶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登陆科创板,这片区划面积仅72平方公里的土地,累计培育上市企业达65家,“浙江资本第一区”的金名片更加锃亮。
“国际滨”,是人们对杭州高新区(滨江)的赞誉,这里集聚了国际化的产业、闪耀世界的企业、类硅谷生态以及现代化的城市环境,以最小的区域面积创造了全省总量领先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入选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序列。
新的起点上,“国际滨”如何二次攀登?
8月2日召开的滨江区委六届二次全会,将目光锁定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续航力”,谋定了未来跃升的路线图:坚持创新制胜,攻坚稳进提质,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以持续高质量发展冲锋“两个先行”。
创新续航
加快构建现代科创体系
在“国际滨”这片创新热土,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创业故事。不久前公布的第三届“滨江工匠”,为这些故事带来了新的面孔。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长串入选名单,都是清一色的科技从业人员。如浙江时迈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孝作祥,一直从事临床肿瘤、创新抗体研发等工作,带领团队成功构建多个抗体药物发现平台及系列源头创新抗体管线,其中3款源头创新单/双抗药物正在开展临床研究,并已初显成效。
孝作祥的故事,印证了“国际滨”十年如一日的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要立足现有优势、找准切口,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的首位战略,以超常规举措加快构建现代科创体系,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
用超常规举措持续打造高新人才雁阵。
从面积只有10余平方公里的杭州文教区启航,到如今发展成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国际滨”不断积累人才和项目,闯出了一条起步早、见效快、有特色的创新创业之路。
将人才视作发展第一资源,“国际滨”谋划了一条清晰的人才集聚路径:迭代实施“5050计划”和“5151”创业陪跑计划、深化与高能级平台合作机制、持续丰富人才服务体系……预计到今年年底,力争全年引进人才3.8万人,其中优秀应届毕业生1.4万人,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用超常规举措构建科创平台群落。
波光粼粼的白马湖,今年6月迎来了高光时刻——以白马湖命名的省实验室揭牌成立。
这家省实验室由浙江省能源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地方政府及国资国企支持、民资民企参与,首批建设的氢能储运技术、太阳能转化与催化、能源清洁低碳、电化学储能技术和新能源材料等五个研究所已启动,将力争建设成为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高水平新型科研机构。
白马湖上有风来。加快建设极弱磁大设施,支持白马湖实验室和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重点平台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等6个产业创新研究院能级,持续释放56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600余家省市研发中心的创新动能……一个以“1+2+6+N”为体系的高端创新平台集聚区呼之欲出。
用超常规举措拓宽协同创新通道。
促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国际滨”已经制定了一个“两链”迭代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3亿元,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等五大产业生态圈,聚焦视觉智能、智能计算等优势产业链,实施“一链一联合体、一链一基金、一链一团队、一链一专家、一链一园区”,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开放、相互融合。
目前,“国际滨”已出台“两链”深度融合实施意见,按计划今年将打造重点子产业链10条、市级以上新型创新联合组织30家。
产业续航
持续巩固现代产业优势
新鲜出炉的半年报,印证了“国际滨”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今年上半年,杭州高新区(滨江)生产总值为105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同时,产业集群化推动软硬结合,数字经济向制造端延伸,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40%以上。
新的起点上,如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力量?
稳进提质,“稳”是手段,“进”是目标。“国际滨”把产业发展作为稳进提质的关键环节,发挥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优势,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持续巩固现代产业优势。
稳产业集群,谋发展之进。
近日,长河工业园一期提升改造项目(冠山数智产业园)新改造的15幢厂房迎来竣工验收,至此,产业园北区块已基本连成一片。根据设计方案,这片区域将形成研发办公区、创新实验区、医疗器械研发区及生活配套等五大功能区块,打造成集“研发+制造”为一体的新制造业产业园和科技创新孵化园。
长河工业园的蝶变,是“国际滨”做强现代产业集群的一个切面。
从巩固提升世界级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视谷”;到发挥信息安全产业生态优势,打造“中国信息安全谷”;再到围绕极弱磁大设施,发展量子传感等新型产业……杭州高新区(滨江)正做强高新产业集聚优势,数字产业化持续跃迁升级。推出新一轮“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多点突破、二次攀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6000亿元。
稳市场主体,谋活力之进。
今年上半年,“国际滨”新增市场主体呈现出一个好势头:新增的市场主体中,大部分是科技创新企业,这些企业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市场主体的培育是“国际滨”提升产业发展续航能力的重中之重。按照部署,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加大企业梯队培育,构建“小升规、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力争有效国高企数量突破2000家、今年新增企业1.5万家、总量达到8.2万家。
稳有效投资,谋项目之进。
长川科技、网易三期、泰格医药、海康机器人……眼下,“国际滨”正在推动一批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达产。上半年,“国际滨”取得了一张亮眼的投资成绩单:高新产业投资、项目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均超过了20%。
今天的投资是明天的产出。接下来,“国际滨”将聚焦高能级创新平台、数字基建、社会民生、商业配套、现代产业和特别合作园建设等重点领域,放大亚运效应,高效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研究布局一批电力设施、水利管网、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力争区内全年投资超300亿元。
变革续航
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建设数字服务、数字文化等四大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上线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立特别合作园管理局……今年以来,“国际滨”持续以创新驱动的“优”破解要素制约的“难”,加快形成制胜未来的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源的高效配置。探索数字变革促进资源高效能配置的路径,未来“国际滨”仍需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浙江自贸试验区“双自联动”优势,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要以数字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国际滨”要全力推进省“一网通办”示范大厅建设等32个中央和省批复的改革试点,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协同服务一产业、综合更新一片区”等领域谋划集成改革,不断放大改革的整体效应,持续做优创新发展便利化环境。
要以自贸区建设厚植开放优势。“国际滨”要紧盯世界高水平开放形态,探索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对标北京、上海等城市试点经验,探索推进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打造具有滨江特色的开放体系。
要以创新型举措释放政策效应。“国际滨”要按照“第一时间+顶格”要求,切实帮助企业减税降费、减负降本。要实体化运作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用足用好产业基金,完善区级产业基金管理办法,加快探索“一平台一基金”“一链一基金”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放大产业基金领投效应。
要以跨越式发展打造新增长极。“国际滨”要对内持续挖潜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推动优质产业西进、南扩,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导入,招引一批研发总部企业入驻,全面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和亩均效益;对外持续探索完善跨区域协作模式、发挥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打造“研发总部+核心制造”产业集群生态,在跨区域合作中实现资源互补、共荣发展。
以创新之势创新之功重塑经济“稳”“进”基石,“国际滨”阔步再出发。
(图片由杭州高新区(滨江)宣传部提供)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