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4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占全国1/3,机器人产能占1/2,信息服务业占比1/3,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达到半壁江山……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经济“年报”,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晴雨表”。在2018“成绩单”里,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蓬勃增长,正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
年报“新词”蕴含产业升级加速
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年报中,常常会找到一些走在技术最前沿、产业最前端的“新词”。而这些新词,正是长三角地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注脚。
1月7日下午,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临港产业区正式开工建设。
对于上海而言,年报新词应是“经济密度”。传统产业改造和落后产能调整淘汰深入推进,上海市产业地图发布,特斯拉超级工厂、上汽大众 MEB工厂、积塔半导体生产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创新项目落户……2018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在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重大项目拉动下增长17.7%,增幅创近十年新高。
浙江“年报”中的新词,当属“数字经济”。2018年,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杭州近年来深耕新产业,数字经济对该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江苏“年报”中,最亮眼的新词是“新产业新业态”。2018年江苏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智能电视产量分别增长107.1%、139.9%、51.4%和36.4%;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7.9%、13.7%和41.6%。
安徽“年报”新词是“智能落地”。在安徽声谷,小到AI翻译棒、“能听会说”的鼠标、大到智能钢琴、教育机器人,130多款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走进市场。2018年,安徽实现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28.3%,工业机器人增长18.3%,新能源汽车增长1倍。
“加智上云”赋能传统产业
临近年关,走进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声谷,所见之处依然是一幅忙碌景象。“目前订单已经排到3月份,2019年营业额可以翻倍。”合肥星空物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庐说,该公司生产的人工智能翻译棒“小豹”预计2018年营业额达到2000余万元。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新引擎”的启动,正在让长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找到新的发展动力,“云上长三角”和“智慧长三角”两翼齐飞。以安徽的数据为例,2018年1-11月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1.1%。
中策橡胶集团董事长沈金荣介绍,中策橡胶引入阿里云ET工业大脑后,寻找出不同胶种最优化配置的制造过程参数,大幅降低了密炼能耗和次品率,橡胶平均合格率提升了3%至5%。
在上海,依托大国企、大平台集中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在浙江,阿里云预计到2025年将连接2亿台工业设备,服务工业企业30万家;在江苏,超过60万台工程机械装备通过徐工集团的汉云平台“登云上网”;在安徽宣城,“万家企业上云”计划启动……
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这一特征较为明显。2018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中,17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利润增长7.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增长贡献率达83%。
一体化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
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片创新的热土,正在成为区域协同创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
从产业发展到监管协同,从民生工程到生态保护,2018年长三角地区同频奔跑:共同编制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代通信技术、电网、交通等领域的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跨区域信用联合惩戒、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等一批重大专项行动,推动区域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民生档案异地查询等民生工程建设……
当前,尽管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一定进展,但离建设数字长三角、实现国家的战略定位还有一定距离,协同发展还需更多制度创新。上海市人大代表、优刻得创始人季昕华表示,建设长三角数据共享平台支撑产业升级转型,应该成为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长三角可以率先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涉企事项全面在线办理,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持续走在前列。”浙江省政协委员、蚂蚁金服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说。
上海的“一网通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江苏的“不见面审批”,安徽的“24小时不打烊”。长三角正以最优营商环境、最高政府效能,为高质量发展保驾、为探路新动能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