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潇俊) 今天上午,令国人等待许久的港珠澳大桥正式迎来开通,伶仃洋面诞生一道新风景线的同时,也意味着珠三角联通香港、澳门的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
而在钱塘江两岸,一个环杭州湾天然形成的大湾区城市群,在这两年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上海、杭州、嘉兴等七个城市分列两岸,为助推杭州湾大湾区建设涌动澎湃动能。
从提出构想到打造世界级湾区,浙江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但未来之路如何发展,留给浙江无限想象空间。10月23日,浙江湾区经济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众多行业代表就浙江大湾区经济建设、资本市场法律服务建设、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等方面,探讨浙江大湾区经济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和机遇。
突破体制机制壁垒
当今世界格局中,经济的竞争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是城市集群之间的竞争。在沪苏浙皖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湾区越来越成为浙江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
作为亲自参与珠三角大湾区规划建设的专家之一,中国高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袁奇峰对浙江大湾区的发展不吝赞美之词。袁奇峰说,杭州湾以上海为龙头,以杭州、宁波为中心城市,舟山、嘉兴、绍兴、温州、台州等市协同发展,强大的城市依托将成为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
杭州湾周边地区,一直以来是国家重大改革先行先试的重点区域。这里拥有浦东新区、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级新区和上海、浙江两大自贸区,兼有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互联网时代崛起新贵杭州,以及世界级港口枢纽宁波。
袁奇峰从珠三角大湾区建设经验出发,谈到大湾区建设要突破体制机制的壁垒。另外,城市之间的规划不能采取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需要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出发,采取符合具体市场发展模式的手段和措施。
基础设施实现互通
浙江大湾区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重中之重。通常意义上说,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交通类、环保类、民生类。
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颜立群表示,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环保类、交通类的基础设施总体而言已经告一段落,但民生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存在巨大短板。
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的体育产业要达到5万亿”的目标。颜立群介绍,从上海的情况来看,体育场、游泳馆、羽毛球馆等民生类基础设施远没有满足市场的需求,5万亿的目标还藏着巨大的潜力。
常见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有政府投资、城投投资、PPP模式。颜立群说,浙江大湾区要发展,除了要在基础设施上投入更大的建设,还要找到一种机智,有效管理一些跨区域的基础设施。
上述三种建设模式中,听的最多的应该是PPP模式。大成律师事务所(杭州)分公司合伙人吕炜劼从律师的角度解读说,PPP的最后一个“P”,有合伙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说,PPP项目是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同样需要厘清相互权利和义务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