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造水田
周云村的稻子丰收在望
临安生态空间管制布局规划
板桥镇三口村崩塌治理项目
今年是临安融杭发展起步之年。面对融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临安分局紧紧围绕临安“三化”、“三区”建设,强势打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地质灾害防治等数场硬战,努力构建保护更有力、保障更有效、利用更高效、空间格局更优美、治理体系更完善的国土资源新格局,力图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提供“临安经验”。
全域整治
“三生”环境布局更优
驱车沿S102省道至天目山镇转入周云村,仿佛完成了一次时空切换:
碧空下,几朵白云不高不低、浓淡恰好地静卧在山脊;山腰间,茂林修竹合抱着三两农舍;山脚下,熟透的稻子把一层层梯田披上了金灿灿的“地毯”;村道两旁,农家院外,低筑的竹篱上,爬着丝瓜,挂着葫芦……
周云村的田园牧歌气质源于土地综合整治。去年,周云村700亩退化竹林和部分林地,集中流转给临安供销总社种植水稻。为方便开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流转的竹林被改造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同时,作为全省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试点,去年,周云村“农地流转+农居集聚+耕地保护”三策并施,拆除了村里的120多处违章建筑、附房和建新未拆的破旧房,对拆出来的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建起了村民集聚区、绿地公园、停车场……一夜之间,周云村变得疏朗通透起来。连嫁到村里20多年的村干部王莹都感慨:“这么多年一直被竹子挡了视线,原来周云村这么美。”
接下来,周云会更美。
今年起,天目山镇的周云、严家山、藻溪三个村和玲珑街道的夏禹桥、高源、前山、锦球四个村成为临安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首批试点村。眼下,国土临安分局正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对七个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力求使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
开展土地全域综合整治是助推乡村振兴、破解要素保障难题、使土地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重要抓手。临安区委区政府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区委书记卢春强亲自批示,要求“尽快开展2-3个试点,从点到面进行总结推广”。国土临安分局及时跟进,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确保项目精准落地,做一个成一个。
目前7个试点村已初步完成规划编制,一批子项目将陆续落地:周云村确定了集“悟禅修身、运动休闲、农业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发展思路;严家村将考虑实施下山移民,计划在藻溪建设安置小区进行集中安置,对严家村土地进行重新优化布局;夏禹桥将200多亩土地进行连片集中开发,打造集镇集中居住区,安置高源村、锦球村的下山移民,有序退出两个村的小型工业用地,发展高山农业或旅游业,多余的用地指标用于夏禹桥集镇建设。
国土临安分局局长陈栋介绍,玲珑街道的试点思路是,通过全域整治来腾挪区域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空间,填补开发地块用地需求。以小城镇综合整治为抓手,实现集镇地块拆迁改造开发资金的筹集,支撑全域整治工作的推进实施;天目山镇则计划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抓手,将产生的占补平衡指标进行交易,筹集资金开展全域整治。同时,通过土地整治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平台,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美化村容村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田园综合体。
“总之,我们将本着‘土地整治+’理念,使土地整治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空间资源盘活、人口内聚外迁、生态环境整治等相结合,使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陈栋说。
空间管制
保护发展边界更清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土地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覆盖不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土地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去年,浙江等9个省成为全国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工作试点地区。临安、安吉等四个区县成为我省试点,分别围绕自然资源调查、自然生态空间布局和用途确定、创新管护模式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临安国土、发改、规划、农林、环保等部门密切配合,结合临安的资源禀赋,综合考虑空间开发需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粮食安全要求等因素,划定了自然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大空间布局。其中,生态空间约占70%,农业空间约占25%,剩下的5%为城镇空间。为彰显临安作为水系源头和浙西生态屏障的使命担当,临安又将自然生态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扩大了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
陈栋介绍,临安将对生态空间用地实施差异化管理: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一切建设活动,一般生态空间的建设活动以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为主,严格控制增量,而且增量的利用应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为导向。临安还制定了各生态功能类型区的准入条件,明确允许、限制、禁止的产业和项目的类型清单,做到该保护的保得住、保得好,该发展的用得了、用得好。今年7月,在全国试点地区中期成果交流会上,临安试点工作的做法和思考,获得自然资源部领导的肯定。
据介绍,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管制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多规融合”。毋庸讳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同一块用地空间,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的规划,经常“打架”,导致一些招商项目,很多部门都批了,临门一脚却在用地指标上卡了壳,或者不符合产业环保导向。“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后,各生态功能区都有准入条件,对照项目的类型清单,就可以在一开始对拟招引项目进行准入审核,避免走冤枉路。”
产权改革
村强民富盼头更足
这两天,天目山镇一都村党支部书记俞涛冲有些忙。村里的一处废弃厂房和学校拆除后近期要挂牌出让,村集体收购来的一处古宅正在改建文化礼堂,还有一处废弃厂房要改建为美院写生基地,几个民宿项目在对接完善设计方案,村里的草坪公园和临溪绿道项目建设也正在全速推进中…… 所有的忙碌,只为了一个村民齐盼的构想:在一都村打造一个民宿群落。
一都村是天目山镇的一个偏远山村,由于村民大量外出务工,村庄的空心化一度是村两委最揪心的事。自从去年天目山镇一都村和周云村成为全省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一都人的生活变了个样:村里的违章建筑和常年空置的一户多宅被悉数拆除,村集体统一收购了废弃的厂房、仓库和学校,村民们纷纷上山,把退化的竹林改种为彩林,常年在外的成功人士也陆续回家,把老宅改建为民宿……
一都村活力的回归,赋能于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自从这项试点工作落地一都,临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来一都,为设计改革方案调研指导。
经数番调研论证,临安制定了以明晰产权为基础,以盘活利用闲置农房为重点,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三权分置”的实现路径,努力让农村产权资本“活”起来。在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围绕“农民收入如何增加,集体经济如何壮大,村庄治理如何完善,乡村文化如何振兴,基层治理如何加强”五大目标,按照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构想,进行改革突破。
在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按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120平方米的标准(改革前,天目山镇人均用地面积达175平方米),编制了以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为底盘,融合村庄建设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多规合一”的村庄发展一体化规划,作为宅基地审批和管理的依据。
通过对“一户多宅”、违法超占的宅基地进行拆除和无偿收回,由村集体重新安排使用。对农户合法拥有的宅基地,则通过“以房换地”,实行多层农居安置,或由村集体补偿收回等方式实施自愿有偿退出。村集体统一回购的农房或宅基地,通过市场化配置方式有偿调剂给本村村民使用(通过这种方式,一都村给5户无房户和危房户解决了住房问题)。村集体则通过宅基地有偿选位、超占有偿使用、经营性农房缴纳收益调节金等形式,壮大集体经济。镇、村两级还一起搭建平台,统一对外推介闲置农房,用于兴办乡村旅游、文化康养、电商物流等新业态,唤醒农村沉睡资产。
改革试点工作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在规划引领下,一都村确定了“民宿集群、观光农业”为主题的发展思路,周云村确定了集“悟禅修身、运动休闲、农业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发展思路,村民增收致富可期可盼。改革试点工作还壮大了集体经济。通过存量建设用地复垦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统一回购,周云村获得复垦收益1000余万元;一都村通过打造民宿集群,有望给村集体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
两个试点村通过大力推进“三改一拆”、“一户多宅”清理,一年来,共拆除和处置各类违建125处,退出宅基地1.2万平方米。结合庭院环境整治、村道绿化、围墙改造、“彩色森林”林相改造等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提升。两个村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挖掘整理乡村历史文化底蕴,保留历史建筑风貌,并通过邀请外出工作的村民返乡座谈等形式,集中发挥新乡贤智慧,实现了“一本村志聚人心,一张蓝图树信心”,振兴了乡村文化。
灾害防治
风雨同行吾心更安
6月30日晚,临安锦北街道泥川村持续强降雨。马笑地自然村倒仰塘突遇山体滑坡,泥石流沿山势倾泻而下,致使13户农户受灾,5公里林道冲毁,256亩农田受损。所幸,村民躲避及时、转移迅速,没有导致人员伤亡。
第二天一早,国土临安分局就会同杭州地质专家组,赴泥川村开展地质灾害点隐患评估、消除工作。组织干部群众开挖排洪渠,对灾害点雨水进行排导,并设立警戒线,安排专人开展24小时巡查监测,密切跟踪观察险情变化,确保村民不进入危险区。因为处置得当有力,泥川村成功避险案例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灾情过后,国土临安分局立即着手地质灾害点的排查和治理。经过近三个月的精心勘查,目前,泥川村地质灾害点治理已完成方案设计和预算编制,即将招投标。
临安地处山区,境内有两个省级暴雨中心,地质灾害易发。每年汛期,国土临安分局都会对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及时发现隐患和问题,并按照“一点一案”的要求,落实防灾责任和防范措施。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明确防灾责任主体,对受威胁人员发放明白卡,告知撤离信号、撤离路线等相关信息。
根据2017年的调查数据,临安境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其中21处须避让搬迁,32处须治理除险,2017年新增隐患点20处。去年,根据省、市有关部署,临安启动了“除险安居”综合治理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21处须避让搬迁的地质灾害点,受威胁人员已全部完成搬迁,其中20处已实施拆除;另外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完成除险治理31处,仅剩的1处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去年新增的20处隐患点均已完成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在全力“还旧账”的同时,临安坚决不把新问题留给后人。今年以来,国土临安分局共组织巡查651次,组织应急调查175次,发现问题88起。该局即查即治,马上制定处置方案,并会同相关镇街进行妥善处置。目前18处需要搬迁避让的已完成10处,63处应急处置均已完成,7处除险治理工程已完成方案设计,开工在即。
在全力做好地质灾害点避险和治理工作的同时,临安还积极开展早期干预,严格把控涉及边坡农民建房,让群众避险而居。今年以来,共开展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32起,现场指导260余人次,开展村民切坡建房技术指导和危险性评估80起。此外,还利用文化礼堂、公开栏、媒体等载体,向群众普及宣传防灾避灾知识,对镇村干部、地质灾害巡查员、监测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以增强百姓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