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片瓦、每块砖、每根梁都编上号码,再用搭积木的方式将古建筑整体从“老家”搬到“新家”……为保护好“大拆大整”“大建大美”中的古建筑,龙湾区首例古建筑落架异地迁移工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正式完工后,古建筑将焕发“新生命”,以文化驿站、文化展示厅等形式继续展现它们的独有魅力。
共有7座古建筑入驻位于龙湾瑶溪风景区入口处附近的钟秀园内。昨日,记者来到该工程施工现场,看到一个个用木质结构搭建出来的房屋雏形,工人们正在对部分房屋的石块砖瓦进行砌筑。该工地四周绿树成荫,背靠瑶溪风景区,环境优美。
龙湾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佐介绍,这7座古建筑的“老家”分别来自瑶溪街道黄石村、永中街道新联村等不同地方,以前都是老百姓的住所,多建造于清代中、晚期,部分建造于民国时期,有五开间、七开间,还有九开间的民居,其中部分建筑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文物登录点。虽然年代久远,但固件保存较为完整,建筑上的各类雕刻也都比较完好。
给古建筑“搬家”不同于一般的造房子,迁移过程并非易事。首先,需要有专业资质的工作人员对原址上的古建筑进行现场测绘,画出建筑的详细图纸,细到每片瓦、每根梁都需要编好号码。随后,经过古建筑专家会审、设计施工图、出具经费预算等多个步骤,才能开始正式迁移工程。
搭建的古建筑雏形
“打个比方,这就是一个拆了积木再换个地方重新搭起来的过程,但实际操作却比搭积木要难得多。”陈佐说。
实际上,古建筑整体迁移在温州曾有先例,市民较为熟悉的温州数学名人馆就是一座成功实现整体迁移的温州传统民居宅院建筑。该名人馆是著名数学家谷超豪的祖居,原址位于市区高盈里11号,2006年整体搬迁至白鹿洲公园内,与南塘街隔河相望,如今已成为公园内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批古建筑将从一座座单体建筑组合成为古建筑院落,整体完工后,将“变身”文化驿站、文化展示厅、非遗传承工作室等,通过组织开展沙龙讲座、文化活动等,重新“活”起来。目前,7座古建筑都已经完成“拆”的过程,进入了“建”的阶段。今年春节前,该工程预计完成瓦片防水结构的建造,但总体工程完工仍需一段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