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稍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家门口的新学校越来越多,有刚建好投入使用的,有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有规划要建设的。的确如此!日前,我市召开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推进现场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过去的三年(2015年-2017年),在各区县(市)、开发区管委会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建154所,其中建设竣工76所,在建78所。建设竣工的学校,共计建筑面积约224.8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04.56亿元,班级规模2421班,可新增学位约10.89万个。
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众所周知,教育既是满足老百姓需要的民生工程,也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更是一座城市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关键要素,是城市的竞争力所在。过去三年,杭州市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坚持规划建设优先、坚持均衡发展优先、坚持服务国际化优先”的三大优先原则,探索出多种创新做法,为杭州打造独具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一流名城贡献出坚实的力量。
未来三年,杭州教育将继续遵循“三大优先”原则,牢牢把握杭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充分考虑教育多样化、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等因素,适应人口政策调整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增加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坚持公平和质量并重,坚持政府主导,实施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创新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的长效治理机制,引导学校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以服务城市国际化战略为导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统筹规划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外教资源统筹管理,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建设世界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
全市三年建设竣工义务教育学校76所 建筑面积约224.86万平方米
总投资达104.56亿元 班级规模2421班 按班额45人计算新增学位约10.89万个
截至2017年底在建义务教育学校78所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三年开建154所
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教育既是满足老百姓需要的民生工程,也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更是一座城市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关键要素,是城市的竞争力所在。
过去几年,杭州市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坚持规划建设优先、坚持优质均衡发展优先、坚持服务国际化优先”的三大优先原则,探索出多种创新做法,为杭州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贡献出坚实力量。
教育关乎兴盛,学校承载未来。
学校,不仅是城市文化教育的代表,也是城市人文景观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城市的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念、经济实力和文化面貌。
杭州,这座城市,正处在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其宏伟目标是建设成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一个地方。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公共服务。
教育正是其中举足轻重的公共服务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时,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更好的教育、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应有之义。
可以说,杭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群众在期盼,杭州一直在行动。几年来,杭州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布局更为优化、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其中,全市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是首要也是最基础、最扎实的一项行动,从2015到2017年,经过三年建设,杭州市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精彩数据榜单
全市三年开建义务教育学校154所 建设竣工76所 新增学位超过10万个
时间退回到三年前,2015年5月,一则好消息让很多市民振奋不已:杭州市政府下达了《2015—2017年杭州市城区义务教育规划配套学校实施项目建设计划》,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杭州各地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配套学校规划和建设,并取得了积极成绩。整个杭州市,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一片热火朝天:
2015-2017年,全市建设竣工的义务教育学校共76所,建筑面积约224.8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4.56亿元,班级规模2421班,按照班额45人计算, 新增学位约10.89万个。
截止2017年底,在建义务教育学校78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三年开建154所。其中县、市三年义务教育学校竣工了39所,开建了29所,较好地解决了县市的新增学生入学问题,缓解了县市的义务教育结构性问题。
坚持规划建设优先
★三大优先原则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公共设施优先、公共服务优先、公共空间优先,要对城市发展负责。教育优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重点就是要优先布局、优先建设、优先投入!”这个理念,在杭州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
当下的杭州,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当前全市各地都在推进城中村改造,这个过程正是教育事业发展难得的机遇。顺应杭州城市化发展新要求,全市各地高度重视优化和落实教育布局,杭州市教育局把优化教育布局当作一件大事,既抓高中教育也抓义务教育,坚持规划建设优先,然后逐一把规划转变为行动计划、具体项目,转变为年度建设计划,真正促进规划一一落实。
坚持优质均衡发展优先
教育,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是首位的公共服务,优质很重要,均衡同样关键!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公办为主,不仅要体现在投入上,也体现在学生数量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配比上。
杭州在抓好市区教育的同时,借助区县协作这个载体,注重推动市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把教育作为重要协作内容加以推进。全市通过名校集团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办一所学校,不仅是解决校园建设等项目,更是通过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团队、良好校园文化的输出,通过名校带动区域教育发展,不断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服务国际化优先
推进教育国际化,是提升杭州教育品质、推进杭州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为杭州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
这些年来,杭州推动教育国际化行动不断,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办学、健全涉外教育服务、实施“筑巢”工程、健全中小学校招收国际学生管理服务制度、建立外教资源统筹管理使用机制、加强对海外人员子女的教育教学服务、构建以母校为纽带的海内外留学人员校友立体联系网络等。
全市各校进一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全市中小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国际理解教育选修课,通过现有学科渗透、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海外友校研修等路径,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国际范”的一代新人。着力培育国际化教育品牌,培育认同度高、有影响力的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
高度重视配套学校建设 把它作为党委政府主要工作推进
★五大创新做法
教育是民生之本。义务教育配套学校的建设,则称得上是“基础中的基础”。
杭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建设,将它作为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推进,并制定相关政策规划予以保障。各区、县(市)各有各的扎实举措:
下城区将配套学校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政府工作报告》,成立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教育现代化领导小组;拱墅区出台《拱墅北部教育提振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实施“南北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滨江区实施《滨江区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三年有成效,五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配套学校建设专项督查考核结果与选人用人、评先评优相挂钩;桐庐县依托《桐庐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集中配建”为主、“小区配套”为辅的教育布局模式。
高标准规划配套学校
把它放在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
学校未建、规划先行,优先布局、优先建设。
为了提升区域品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各地将教育发展、学校建设放在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推动,高标准规划配套学校,为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方面各区、县(市)也是“动足脑筋”:
下城区以“三村连片改造”为契机,推进和完善学校规划建设,制定《下城区校园建设设计导则》;拱墅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制定学校建设标准;江干区基于教育国际化和区域长远发展设计规划学校,将学校建设成为街区建筑亮点和教育建筑标杆;滨江区主动提高配建学校的百户比,为人才集聚做教育资源储备;萧山区创新建设模式,建立规划小区配建学校制和国有公司代建制,土地出让期间即明确要求开发商配建学校,并纳入规划设计方案。
高质量建设配套学校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质量管理
学校,是城市人文景观的一个缩影。美丽的校园,让人念念不忘。
“凡是建新校,就要建成精品工程!”这是杭州坚持的一条原则。如何保证学校建设质量?杭州已经有了不少有效举措。
统计杭州各区、县(市)对配套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一项项大手笔不断:江干区“十三五”期间投入46.2亿元,开工建设学校(幼儿园)65所;拱墅区在“十二五”期间投入50亿元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计划再开工建设学校48所;滨江区自2012年8月以来,已累计投入学校建设资金18亿元;余杭区完成义务教育配套学校项目18个,完成投资约21.57亿元;富阳区三所学校共投资了11.186亿元。
学校建设,不同于其他项目,有着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不仅资金要有保障,建设中的质量管理也是关键。如上城、西湖等区,在学校建设之初确定校长进驻管理,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尤其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打造成精品之作;拱墅区实行EPC项目建设总承包制;滨江区所有中小学校实行代建制。
高效率实现协作配合
各部门像接力赛一样“环环相扣”
学校建设,仅仅靠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在杭州,正是多个部门像接力赛一样的“环环相扣”,协同合作、多管齐下,大力推进着配套学校建设。
比如余杭区、下城区,加强协调配合联动,区发改、国土、规划、财政等部门做好配合指导,共同破解规划调整、土地指标、征地拆迁等项目要素难题,确保项目落地建设。各建设单位、审批部门、属地街道建立联络制度,强化工作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再看拱墅区、桐庐县,成立区(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在区(县)教育局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推进相关工作;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学校建设项目,协调建设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高强度落实安全管理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确保施工安全
建设项目,安全是第一位的。学校建设更是如此,杭州各地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确保施工安全。
“支部建在项目上”,这是建德的做法,他们成立项目临时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建设精品项目,教育部门提前选派校(园)长介入建设、监督;下城区由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心组织检查,确保项目质量、进度和安全;江干区组织项目安全管理小组每月进行现场巡查,每周组织一次监理例会,督促解决检查情况;西湖区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施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及意外伤害险种投保;经济开发区将安全生产责任关系分解并延伸到各参建单位,将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淳安县学校项目建设由千岛湖建设集团(或由青溪新城)代建,教育部门全程参与,实施学校建设交钥匙工程。
大视野 大情怀 大格局 到2020年形成更高位的现代基础教育服务体系
★未来三年展望
教育是历史的传承,我们可以找到文明的起源。
教育是文化的绽放,我们可以找到发展的道路。
教育是精神的翱翔,我们可以找到明天的希望。
三年已过,三年又来!在向老百姓交上2015-2017年三年成绩单的同时,新一轮杭州市建设“美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也即将开启实施。
在新的三年中,杭州将有大视野。
立足学校是杭州城市重要窗口的高站位,让学校建设及教育事业积极呼应整座城市的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大杭州平台发展。全市将准确把握杭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充分考虑教育多样化、小班化、信息化、国际化等因素,适应人口政策调整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积极发挥教育布局规划的先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增加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在新的三年中,杭州将有大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着力在补齐补好教育等公共服务短板,在找准学校定位的基础上将特有的杭州文化元素、生态元素植入校园,体现学校的现代感、时代性和文化性,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杭州、热爱祖国的博大胸怀。坚持公平和质量并重,坚持政府主导,实施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推动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创新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的长效治理机制,引导学校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
在新的三年中,杭州将有大格局。
学校建设发展应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立足全球发展杭州,提前考虑城市的国际化需求,提升城市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把杭州教育放在全国、全球城市体系中去比较、去研究、去谋划。以服务城市国际化战略为导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统筹规划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设,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外教资源统筹管理,全面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建设世界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
到2020年,杭州将形成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为多样的现代基础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学有优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