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的城市大脑,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去年,萧山与阿里巴巴、浙大中控等建立合作,以“打造无拥堵城区”为目标,构筑“交通小脑”产品体系,将矛头直指“交通病”。

  一年过去,萧山的拥堵情况是否得到了改善?“区域内平均通行速度提升超过15%、主要道路停车次数减少近40%、高峰时段道路畅通比例提升10%。”作为全区“交通小脑”项目试点负责人,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应东辉说,目前“交通小脑”的试点范围还只限于错峰限行区域和钱江世纪城,面积约66平方公里。“以后试点范围扩大,‘交通小脑’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红绿灯变得更“聪明”

  车流不息的市心路,是萧山城区的中轴线,也是“交通小脑”在萧山的起点。通过“交通小脑”的计算处理,道路车辆通行速度相比过去平均提升了3%至5%,部分路段提升了11%,平均节省时间3分钟。

  这背后的原理是将道路监控、红绿灯等设施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统筹协同,计算出实时的交通优化方案,简单来说就是让信号灯变得更“聪明”。

  每一个路口不同方向的车流量情况,通过安装在路口的摄像头,都可以实时呈现并显示当前的优化配时方案。每个路口的优化配时方案,都是根据当前的车流量、车速、高峰、天气等各种因素实时配发,每隔15至20分钟迭代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后,“交通小脑”将评估当前的车流量,根据实时大数据产生的反馈来配发信号灯优化配时。

  目前,萧山在“交通小脑”的基础云平台方面已经扩容至390台,这些平台将实时接入全量全网数据,包括交警内部的高清电警视频、卡口、事件、信号控制数据,老城区交通优化范围内888路视频,以及30家外部单位的40类相关数据。

  特种车辆平均救援时间缩短7分钟

  除了交通信号优化,“交通小脑”中令人瞩目的一项成果是特种车辆协同优先。围绕120、119、110等特种车辆时效性、安全性、急迫性需求,“交通小脑”开辟了一条绿色生命通道。

  前不久,在市心南路附近待命的120急救车,接到一个7公里外的求救电话。在“交通小脑”的护航下,救护车沿途经过21个红绿灯路口没遇到一个红灯,一路畅通。萧山公安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的倒计时数字定格在“854秒”。

  854秒也就是14分钟,这是急救车相比平时节省的时间。对此,应东辉感到很兴奋,“‘交通小脑’真的能救命。”

  据介绍,急救车出发时,城市数据大脑在虚拟的数字城市中已经构建了多种算法模型,反复推演无数遍,结合手机地图、道路视频监控记录的车辆行驶速度和数量,感知车辆的运行轨迹,以秒级速度设计出一套最优通行方案。

  像这样的交通实战演练,近几个月萧山交警一直在进行。应东辉说,测试结果都还满意,在对正常车辆通行影响最小的前提下,110、119、120等特种车辆救援效率提升了50%,平均救援时间缩短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