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杭州市第七批历史建筑名录(草案)正式对外公示。名录(草案)中收录的历史建筑一共30处,建筑类型包括住宅、剧院、商场、粮仓、宗祠等,形态较为丰富。
在此之前,杭州已经正式公布了364处历史建筑和26处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及时抢救、科学修缮,保留了杭州的南宋历史文化和运河文化,不仅延续了老杭州的历史文化脉络、为广大市民留住了“城市记忆”,还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
不过,这些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不能单纯保护起来,还要根据自身特色“用起来”。为传承历史文脉,杭州市自2005年起全面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市住保房管部门围绕“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走出了一条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发展协调并进的路子。
近年来,杭州已经改造了一大批曾经疏于管理的历史建筑。经过修缮和改造,这些历史建筑都有了新的用处,包括展览馆、餐饮酒店或教学办公场地等,其中不少更是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改建成展览馆,面向大众开放
改建成展览馆,可能是大家对历史建筑最熟悉的活化利用方式之一了。
北山街上的菩提精舍,是杭州最知名的民国精品建筑之一。它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砖木结构的歇山顶建筑,建筑水平极高,采用了木雕门窗、石膏线脚、水磨石地面的工艺,格局布置两厢对称、上下统一。
2014年,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对“菩提精舍”进行了整体性保护修缮,拆除了后期加建,按原样修复了宝瓶栏杆、汉白玉青龙石板、金蝉浮雕、雀替、雕饰等特色构件,较好地恢复了历史建筑原有院落布局和建筑风貌。同时,结合新的使用功能需要,对原结构体系进行了必要的加固,调整优化了内部格局。
改建完成后,菩提精舍现已作为“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放。
城东新城的罗家老宅,经过修缮后现在也作为展览使用。建筑位于彭埠街道茶亭片,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据介绍,主体建筑呈五开间,两进院落,两侧有厢房,由前院、楼屋、后院组成,格局完整,呈“日”字形平面布局,是一处极具江南特色的传统木结构院落式建筑。
2014年,杭州铁路及东站枢纽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了该处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重点对历史建筑原有的厅堂四柱、瓜柱、木楼地板、木楼梯、木门窗、屋面等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结合使用功能需要对罗家老宅进行了绿色节能改造,提高了房屋使用舒适度。
目前,老宅由博闻艺术馆用于书画展览,开馆至今,已经举办了多场文化艺术推广活动,每月最后一天为公众开放日。
这些特色酒店,原来都是历史建筑
民国风的罗莱夏朵·杭州湖边邨酒店,位于上城区长生路南侧、蕲王路东侧,距离西湖的直线距离只有150米左右。酒店的前身,就是湖边邨建筑群,也是杭州建造较早、规模较大、式样较美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湖边邨变得杂乱无章,到处有违章建筑和私拉电线的情况发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012年,湖边邨的老居民基本都完成了搬迁或腾退,这里开始发生“蝶变”。据介绍,湖边邨精品酒店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该处历史建筑群实施保护修缮和装修,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团队、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进行了墙体防潮、外墙修补等细致施工,不仅较好地修复了历史建筑外部风貌,内部还按照精品酒店的功能进行了合理的功能更新和设施提升。2013年9月,湖边邨项目一期正式对外营业,并在第五届中国最佳设计酒店评选中荣膺“最佳历史传承与保护”奖。
值得一提的是,湖边邨还是历史建筑和民居融合的典范。到现在为止,酒店内还居住着几户人家。酒店负责保证整体的居住环境安全、整洁,他们也住得挺安心。
同样改造成酒店的,还有大兜路上的原国家厂丝储备仓库。现在,这里改造成为契弗利运河酒店。一走进酒店,就能看到4幢呈田字形分布的砖房被粗钢结构“十字形”玻璃天棚串联起来。其实,这4幢砖房就是原来的丝绸仓库。改造成酒店后,原有的建筑形态和建筑风格基本得到了保留,并成了运河边最具特色的中高端酒店之一。
市住保房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与一般物业相比,酒店运营团队需要考虑自身运营品质,所以会更加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在保护和利用中找到平衡点。
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实现跨越发展
除上述两种类型外,历史建筑还有多种活化利用的类型。
比如,学士路3号别墅是杭城早期建造的西式花园别墅,在经过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整治后,现作为“杭州市国医馆”向广大市民提供医疗服务;上城区太庙广场附近的太庙巷58号建筑是上世纪50年代末杭州砖拱薄壳结构三处试验房之一,经过加固修缮后,现作为紫阳幼儿园教育用房使用;富阳场口西部的东梓关村,现存近百幢清末民初的古建筑,近年来吸引浙江绿城建筑设计院等多家省内知名设计院入驻并设立工作室,正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设计小镇”……
这一切,都得益于杭州对历史建筑的重视。经过多年探索,杭州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保护、利用机制。
2004年11月,杭州市政府正式公布《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接着又配套出台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细则》,标志着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2005年,成立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确定由市住保房管局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管理工作,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保护资金筹措原则。随后,又设立了市级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并相继出台了各项条例和规定。
2017年12月,杭州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了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10个试点城市。借此契机,杭州的历史建筑保护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以来,杭州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从最初的主城六区,发展到了十区三县(市),形成“都市—城镇—农村”全覆盖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体系。
从最新公示的第七批历史建筑名录(草案)来看,还拓展了历史建筑的保护类别。如名录中的“四眼古井”,是我市颁布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井”类构筑物;“七堡百货大楼”、“胜利剧院”是首次出现的“百货大楼”和“剧院”类商业建筑;“长河火车站建筑群”则是首次出现的“交通建筑”类工业遗产。
据介绍,杭州正不断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技术标准,探索构建共建共享、良性循环的资金筹措模式,计划培育推出更多影响广泛的活化利用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走在全国前列的“美丽中国”杭州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