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妮) 当老小区碰上了一群设计理念前卫、脑洞巨大的“95后”设计师,会有怎样的变化?

  杭州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大塘巷社区,就迎来了这样一场“逆生长”。

  这个夏天,米市巷街道和安道设计公司携手合作,54名设计相关专业学生、7名资深设计总监和小区居民一起,对大塘巷社区大塘新村小区进行环境提升。

  这次提升改造不同以往,它有个更洋气的名字——“微更新”。

  长与短

  用观察来为设计铺垫

  大塘新村是个已有3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曾经也有过多次环境提升。

  每次提升改造,似乎都差不多:单元楼外立面粉刷,补充绿化,道路平整……当一群年轻的面孔走进这里,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行为准则。

  整个“微更新”从7月9日开始,持续到8月6日。近一个月的时间,真正进场施工仅最后一个礼拜,前面的时间,都在筹谋。

  “设计师”们在大塘新村驻点观察,发现生活在同一个小区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活动规律;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倾听他们最希望改变的地方;修改深化设计方案,并进行汇总,让方案具有落地的可行性。

  在大塘新村住了30年的王梅生提出来,小区里椅子太少,需要增加;65岁的高丽君想让小区路标更明确些,方便外来人员;还要增加孩子的活动空间,让老少游乐休闲的场所更贴近等等。

  “95后”们一一记下,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设计方案里。 

  加与减

  不为炫技只为生活

  “95后”的设计能不能接地气?能不能跟上居民的需求?这曾是大塘巷社区主任瞿隽隽最担心的问题。

  因此在最初,14名居民代表就参与其中,成为年轻设计师的居民导师。好多在设计师看来特别精巧的设计,都被居民导师否定了。

  “他们想在两幢居民楼中间搭一个特别大的景观亭,这刚弄上好看,但和我们小区不相称,而且后面没人维护,如果生锈又是个大麻烦。”高丽君说。

  在小区公园的改造上,有设计师提出要放一个特殊的“城市家具”,也被投了反对票。“以后肯定成为晒被子、贴小广告的地方!”

  在米市巷,剪纸是街道特色,能不能在路灯下装一个附有剪纸的玻璃罩?这样灯光透过剪纸,在路面上留下投影,美轮美奂。“不行不行!”瞿隽隽连连摆手,“台风天的落叶、夏天的蚊虫,都会让灯罩完全变了样。”

  三次集中性汇报,三次集中修改,最后拿出来的方案,终于让居民导师满意了。

  其中不乏妙趣横生的设计。小区里一面斑驳的破墙,即使重新粉刷也难掩裂缝,设计师们就把这道裂缝当做一道线,用画笔添上了休憩的小鸟。

  “年轻人的脑子确实灵,让我们来想,怎样都想不出来的!”王梅生笑道。

  对于“95后”设计师们来说,这是学校里学不到的一课。来自江苏的张梦蝶感慨道:“在学校总觉得在设计上要炫技,但现在发现,居民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时候,朴实的设计更贴近居民需求。” 

  新与旧

  改变从“心”开始

  8月7日清晨,设计师和工人们在疲倦中归家,大塘新村迎来了晨曦,也迎来了崭新的妆容。

  单看照片,会觉得这场“微更新”很洋气。

  地面上色彩鲜明的线条成为了单元楼指示牌,不仅方便了外卖、快递员,更成为了视觉引导,把走路的老人和骑电驴的人分开。

  一条小路上,一组太阳能小夜灯,在地面织出一片星光,在墙上打出“lucky”字样。

  用管子做成的“传声筒”,成为孩子们最好的玩具。

  秋千架、跳房子,不仅孩子们爱玩,就连童心未泯的阿姨大叔也跃跃欲试。

  不过,当真正走在其中,你会发现这些点散落在硕大的小区里,并不是扑面而来的冲击力,而是转角处的小惊喜。

  增设的木椅遵循了老人的习惯,靠墙放置,牺牲美感,换来老人的安全感。

  修饰一新的小路,人们步履匆匆,但如果抬头,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仔细研究一番。

  偶遇的一位阿姨告诉记者,小孙女特别爱荡秋千,而她最爱的,是坐在秋千对面的椅子上,听孙女的笑声。

  “不要低估我们的欣赏力,也不要高估我们的需求。”头发花白的高丽君说,“美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而我们需要的,不过是有个地方坐坐,孩子能有安全的、玩耍的地方,我们也能看得住。”

  这是一场真正的“微更新”,就好像在自己已经住习惯的房子里,添置了几件新家具,新与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是一次试水。”瞿隽隽说,在不大动干戈的基础上,做一点点小小的变更,这样的“微更新”将持续三年。“人都喜欢新的东西,或许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小变化,会让社区百姓有一点点改变,会越来越喜欢这个大家庭,也会自发地来维护和关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