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324b7ffe51b48eb2617.jpg

  判断路况、调整信号灯、主动报警,它全都会大数据成为交警“警力”

  “大脑”对每辆经过的车辆进行框定观察。

  杭州每天有多少辆汽车上路?其中又有多少辆汽车要经过城市快速路?当下哪些点位容易出现堵情?又有哪些点位容易出现交通乱象?

  若在一年多前,即便是最权威的交通主管部门,要回答上面这几个问题,也只能凭借模糊的数据和多年的经验来进行推算。

  在昨天举行的云栖大会上,杭州正式宣布了“城市数据大脑”V1.0上线的消息。

  它对于杭州的交通治堵工作,可谓一个里程碑——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给出结论——城市加载了一颗智慧大脑,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日常出行。

  小试牛刀有惊喜

  先来回答之前提到的两个问题。

  从“大脑”近期的统计来看,杭州目前平均每天有120多万辆车上路通行,每天有50%以上的车需进入城市快速路通行。

  “得益于城市大脑的实时数据,我们可以在后台看到这些实时的通行情况。也因为数据告诉我们,有一半多的车辆要选择城市快速路通行,于是让我们有依据地加大了对城市快速路的管理和优化。”杭州交警支队孔万峰副支队长在发言中提到。

  记者从会上获悉,杭州的“城市数据大脑”交通V1.0平台,是今年7月6日上线测试运行的。目前共接入了93个路口和高架匝道的信号灯,通过140路监控视频(相当于市区5%的规模)来采集数据,进而分析研判。

  经过这几个月的监测评估,这个智慧大脑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试点的中河—上塘高架道路,共22公里长,它目前的平均延误已降低15.3%,为每辆车平均节省了4.6分钟的出行时间;

  在莫干山路沿线,因为“大脑”的介入,这条主干道的平均延误也降低了8.5%,为车主们节省了1分钟的出行时间。

  一段路,至多节省了5分钟,看起来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当杭州宣布“城市数据大脑”V1.0正式上线,逐步铺展到整个城市的道路时,我们就会成为这拨蝴蝶效应的亲历者,每段路节约的几分钟加起来,相当可观。

  智慧大脑有观点

  回到新闻开头,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答:当下哪些点位容易出现堵情?又有哪些点位容易出现交通乱象?

  昨天,记者在会场看到了这样一张图像:省新华医院门口,每天会有多达63次关于“变道加塞导致通行滞缓”的报警。

  记者还看到另一张图像:省人民医院门口,每天会有多达156次“违法停靠上下客”的报警。

  “报警人”正是“大脑”,而路上的摄像头就是“大脑”的眼睛。以下的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大脑”有多智慧。

  据统计,在“大脑”还未上岗,杭州交警日均通过视频监控发现堵点34个,调整信号配时方案60次。

  “大脑”测试运行以来,实现交通堵点报警2.46万余次(日均283次,提高832%)、信号灯报警并调整配时方案8653次(日均99次,效率提高165%)。

  而另一组数据就更亮了:“大脑”上岗前,交警日均通过监控发现事件74起。“大脑”试运行至今,已发现事件1.92万起(日均221起,效率提高299%),从事件发生到民警到达现场的时间平均减少2.2分钟。

  记者看到一段视频,高架桥上,两辆汽车发生追尾,驾驶员刚下车准备交流,“大脑”已经把这起事件报告给了交警。

  记者获悉,前不久成立的杭州交警机动队TPTU(黄衣黑裤的摩托车骑警),其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大脑”的报警进行快速处置。

  目前,杭州的路口信号灯配时,也正逐步采纳“大脑”的建议,实现人工实时调整、甚至提早干预的方式,防止堵情的发生。

  可见,随着“城市数据大脑”更深度地介入交通出行,每个交通参与者都将感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