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发生的火灾事故令人痛心,大量暴露的消防隐患令人揪心。惨痛的代价,将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这一沉甸甸的话题再次推到我们面前。

  公共安全,城市运行和百姓生活的基础,犹如阳光和空气,大家或许“受益而不觉”,但绝对“失之则难存”。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以高度不确定性为特征的“高风险社会”,大家都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是否夸张暂不置评,不过确实点出了当下所有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作为现代化的重要一维,这些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有人说,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两百年才能走完的路。如果从空中俯瞰一座城市的发展,你常常会看到一个从三环、四环到五环,城区面积不断扩张的城市。而与城市体量扩张同步的,是人口日益稠密,产业高度集聚,结构日趋复杂,问题新老交织,同时,安全风险和治理难度也呈几何级数放大。

  城市里,每一起安全事故,都是一次对矛盾问题的粗暴呈现,让我们猝然看到大城之中那些粗放有余、质量有待提高的短板,繁华之中那些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充分的漏洞。即便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首都北京同样如此。这里有光鲜亮丽的繁华大道,也有亟待整治的背街小巷;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隐患重重的违法建设。在这些短板与漏洞中,在一串问题清单中,处处藏着“灰犀牛”的身影。偌大城市中最小的一角,群租房里一根私拉的“飞线”,“握手楼”间两辆充电的电动自行车,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这样的公共安全治理形势,已经不允许任何麻痹大意、侥幸心理,不允许任何粗枝大叶、熟视无睹。

  城市要发展,公共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只会不断扩大,对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的要求只会不断提升。但在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生命最宝贵,安全大过天,永远是不变的红线和底线。尽管需要兼顾多重目标,发展、安全、公平、效率、良法善治等等,但安全应当永远居于城市发展价值序列中的首要位置。毕竟没有安全基础这个“1”,其余都是“0”。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部门也好,社会各界也罢,都要凝聚起基本共识,破除“想当然”的惯性,摒弃“大概齐”的思维,时刻将高度的安全意识深植于心中,渗透到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确保“万无一失”。

  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是极重要的民生。当经历了长时间的跨越式发展,来到了一个“风险社会”,最需要的是稳住心神,规规矩矩照章办事,老老实实解决问题,从每个细微之处着手,将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不断“老调重弹”,不光是基于现实的警示,更是源自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