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研究机构3日在郑州发布的“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国家综合中心为北京,国家重要中心为上海和广州。

  “国家中心城市指数”研究选取的指标包括政治、金融、科技、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信息、贸易(物流)、国际交往十大城市功能,用以测度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根据这些指标对中国内地25个样本城市的集聚力和联系力进行指标化测算,得出研究结果。国家综合中心为北京;国家重要中心为上海和广州;潜在国家重要中心为深圳、武汉、天津、成都、重庆、西安、南京、杭州、郑州。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对现有的中国城市进行综合排名,并提供未来发展的一个前瞻性预测。这项研究也指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体现在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更需要城市有能力承载起“引擎”性质的国家中心职能。

  无论是否为中心城市还是重要城市,终极目标都是要让生于斯长于斯以及移居于斯的人们宜居,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标,促进和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种种方式都只是手段。但是,在所有的手段中,最称得上引擎的还是科技。

  国际上另一项关于城市研究的结果提供了这一视角。2018年11月1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以最新自然指数数据为依据,评估出中国北京是全球第一的科研城市,居于其后的前五位城市分别为美国纽约都市圈、大波士顿地区、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巴尔的摩-华盛顿地区。自然指数的主要依据是全球82种高水准科研期刊所发论文的作者信息。根据自然指数,中国除北京之外,其他许多城市在过去6年对高质量科研的贡献都不断增加。

  另一个指标是科研城市前十名,其中日本东京位居第六,法国巴黎第八,其他均为中国和美国的城市。这意味着,中国和美国在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上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表明,只有具备科技创新这个重大引擎,才有可能让城市的发展更为迅速,呈现日新月异的新貌。

  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引擎需要的是长远的战略布局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眼界。尽管北京依靠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国家综合中心”和全球第一科研城市,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有经验和教训,并且在现在和将来都面临着激烈竞争。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看,北京的城市定位需要适应信息文明时代和未来更长远的目标。因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但是,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再次改变了战略目标,把北京定位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把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为科技创新中心或科研城市显然需要勇气和眼光,因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并改善人们的生活有一个时间周期,不可能立竿见影。二次世界大战前,照相机从发明到实用花了112年,电话用了56年。但是,二战后,激光发明到应用只用了两年。

  正是科技创新的时间差使得一些城市并没有把这一项列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选项。而且,即便北京把这一选项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也面临明显的挑战。不仅北京需要接受挑战,就连排在全球科研城市50强之内的南京、武汉、广州等都需要接受挑战。而且,没有进入全球科研城市50强的成都、重庆、西安、郑州等城市也需要审视是否需要把科研创新纳入城市发展的重要选项。

  无论把城市发展定位于哪一类以及选择的发展指标是哪些,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让人们宜居,这一点北京也已明确提出,到205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