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8月21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包勇 陶玲燕)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综合排名位列第77位;在浙江省20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列区(县)级国家级开发区第1位……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梳理开发区发展史,这一切都源于开发区持续不断的改革与转型升级,经过25年以来深耕实体经济、打造高品质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产业
“1993年,开发区成立之初,得益于以集体工业、加工业、轻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产业聚集、类型丰富、企业化程度较高的开发区。”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一幅“村村点火,家家冒烟”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2008年,开发区迈出转型的步伐,从装备制造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这一转变使得经开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品质迅速提升。
瑞士诺华制药集团、法国赛诺菲制药集团、中国华润集团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老板集团、春风动力、贝达药业等一批本土企业异军突起。
“2012年,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位负责人说,但开发区并不满足于此,升级仍在继续。
2015年,曾以宁桥大道为分界线的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钱江经济开发区合并,成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合并后,优势互补,产业品质实现跨越,整体实力倍增。
数据能体现实力。2018年上半年,开发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91.35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财政总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37.2%;实现经常性财政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35.3%。
工匠精神提升产品品质
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产业;工匠精神,则能打造高品质企业。
在开发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智能制造全面升级,智能制造水平呈现出由点及面铺开,单一环节自动化向全面智能化转变。
比如,老板集团从最初的一条智能生产线到智能生产车间,再到整个工厂实现智能化;西奥电梯实现了生产线、机器智能制造车间和工厂物联系统的无缝对接。
“开发区的企业有着工匠精神,拥有将产品做到极致的信念,一旦在行业领域有了产品标准,智慧工厂建设也就显得顺其自然。”这位负责人说,开发区因此也获得全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称号。
向智能制造转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实践。目前,开发区通过“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推动智能升级。
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双破百。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8家,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共23家。
开发区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将新增省市级“两化”融合项目21个、工业机器人采购100余个、机器换人项目45个。
强力“造血”实体经济
从开发区的发展轨迹上不难发现,开发区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从而打造实体经济发展的承载地。
“打造品质产业,主打实体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拿出一组数据说,目前,开发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81家,亿元以上企业80家。同时,也培育了一批“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企业。
比如,杭州西子智能停车股份有限公司有近30万个车位正在使用中,遍布全国130余个城市……
还有一个可喜的现象是,经过多年深耕实体经济,终于在资本市场上结出丰硕的果实。2017年诺邦股份、万通智控、铁流股份、春风动力等4家公司上市。2018年,天地数码登入创业板。
“开发区不仅有10家上市企业,还有30余家企业列入上市企业培育库。”这位负责人说,通过全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上市,开发区强力为实体经济“造血”。
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开发区力争3年内实现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000亿元,税收突破100亿元,主要指标达到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梯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