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4AiVp8uleACdFdAAIG6BhQF0g056.jpg

18户老邻居欢聚一堂,共享团圆家宴。记者 李忠 摄

  3张红色桌布覆盖的长桌,20几道热腾腾的饭菜,以及几十年老邻居的笑脸……昨天中午,城隍山脚下的花生弄巷道里,一场特殊的团圆饭正在进行。

  这顿饭,早在半年前就定好了——去年2月,花生弄18户居民房屋被列入紫阳街道危旧房整治项目,泥墙推倒,落架大修;同年9月,拿到新房钥匙的他们,对房子的改变又惊又喜,“破旧的白蚁房变成了精致的LOFT,可洋气了!”

  大伙儿商量着,要自发组织一场“小年夜饭”,以庆祝搬进新家后过的第一个新年。

  破旧 “房子上了年纪,成了危房”

  白墙黑瓦间挂着鲜艳的红灯笼,走过之字形的巷道,70岁的孔乐平推开贴着福字的大门,兴奋地向客人介绍自己“重生”的老房子。

  花生弄是南宋御街二十三坊巷之一,北起四牌楼,西至城隍山,已有近百年历史,居民多为老年人。

  孔乐平是结婚后才搬到花生弄的。“那会儿是1974年。一直到现在,我在这间平房里住了40多个年头。”老房子住久了就有各种问题——孔乐平皱着眉头说,比如,房梁和木柱子被白蚁蛀空,一到4、5月的黄梅天,白蚁跑出来,拿杀虫剂喷,一次能扫出半畚箕。还有,房子有两面是四五十厘米厚的泥墙,手摸一下就会掉土,“墙都松了,连电视机都挂不来。”

  房子不仅破,而且小。花生弄每户的居住面积都不到30平方米,没有厨房和独立卫生间,两排面对面的房子之间,仅有容一人进出的一条通道,可这条通道也被挤得满满当当——孔乐平说,几乎每家每户,都把煤气灶和水池搭到通道里去,整条弄堂也因此变得异常拥挤。“不下雨的时候人还能勉强走,一旦下雨,就得收了伞弯着腰过。”

  线路老化,每逢台风天就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按居民的话说,这些房子“上了年纪”,已经成了危房,“总想着有机会就搬出去。”

  改造 “像做梦一样”

  2017年2月,花生弄18户居民的房屋正式列入紫阳街道危旧房整治项目。据上城区紫阳街道十五奎巷社区主任李敏介绍,街道要整治的是花生弄3-5、7-13号18户家庭的房子,这些属于D级危房,曾在2011年背街小巷整治时外墙做过修缮和粉刷,而这次,属于落架大修,去年4月开始动工。

  “政府说要帮我们改,大家都很高兴,一致同意。”68岁的居民徐水森说,改造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从滨江的孩子家赶来看老房子整治进度。施工期间正好是夏天,他和居民们还轮流给施工工人买西瓜和饮料。

  “这次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将房子的层高加高,楼下做厨房和卫生间了,卧室就可以搬到阁楼,推开窗户就是城隍山,依山傍水。”徐水森满怀期待,想象着以后的“新居”。

  去年9月,徐水森和其他17户居民一起,拿到新居的钥匙。时隔大半年后回到熟悉的花生弄,居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改造后的花生弄,白墙黛瓦,两排二层小楼错落有致,颇有种江南水乡古色古香的韵味。

  随后,居民们陆续回来开始装修布置。孔乐平住进新房后,还常常“觉得像做梦一样”。她的改造后的房子,两室一厅,窗明几净,有煤气、自来水、室内厨房、卫生间……“房子大,宽敞,住得舒心多了!”孔乐平敲了敲墙,喜滋滋地比画着,“你看,墙上终于能挂电视了!”

  据介绍,此次改造项目,上城区危改办共花费130余万元。目前,已有10户居民搬回花生弄入住,还有8户在装修。

  相聚

  “旧邻新居,喜气洋洋”

  昨天是农历小年,当天中午,花生弄13号的弄堂里充满浓浓年味,3条长桌上,老邻居们围拢而坐,拉着家常,主厨郑阿姨从新居的厨房里走进走出,端出一盘盘冒“白气”的菜。

  徐水森说,半年前他们拿到新房钥匙时,就约定,要在小年夜办一场团圆饭,庆祝大家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

  吃团圆饭前一天,几位邻居早早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张罗起这顿难得的聚餐。“光是菜单就反复修改了三四次,就是想让大家过一个祥和、喜庆的新年。”

  中午11点,红烧素几、青菜香菇、八宝菜……一道道可口饭菜陆续上桌。一旁,80岁老人严大妈,还在墙门上亲自贴上“廉洁”二字,寓意墙门的好风气代代相传;会书法的季阿姨则写了廉政对联和福字送给邻居们,会唱歌的阿姨们也开始表演起来,一派喜气洋洋。

  “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随着一句高呼,老邻居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举起手中酒杯。新的一年,他们将住在现代舒适的小楼内,继续过着旧有的市井生活。

  花生弄危旧房改造项目只是紫阳街道众多危改项目的一部分,自2015年起,上城区启动了“危房治理三年行动”,紫阳街道357处房屋被列入治理清单,截至2017年底,该街道已将全部危旧房治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