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不做好垃圾分类,保洁员上门拒收!”小营巷48号的黄大伯拿着社区刚发放的新垃圾桶笑着说,和以往的垃圾回收方式不同,现在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社区的保洁员会开垃圾回收车,“上门”收取居民家里的生活垃圾。

  这是小营街道创新推出的“垃圾分类3.0”项目。其实早在2010年,小营巷社区就首创“垃圾不落地”,不常设垃圾桶,每天上、下午固定两个倒垃圾时间把垃圾桶放出来。如今小营街道对传统垃圾分类模式进行再次升级,填补了院落式垃圾分类不落地的空白。

3417ebb4878e1ba1d29953.jpg

  “333敲门行动” 小营巷社区150户居民家中有了垃圾分类专用桶

  在“垃圾分类3.0”项目中,小营街道采用新型的 “333敲门行动”,即三联合三约定三行动——社区联合居民、志愿者、物业,建立垃圾袋使用约定、分类约定、配合时间约定,并开展一系列垃圾分类行动。

  保洁员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前往居民住宅区,通过敲门收集,引导居民自觉分类投放,同时小营公园等智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正在推广垃圾智能分类、智慧分类,回收后的积分可以换取服务或小礼品。

  目前,小营巷第一批试点区块150户居民家中,已经全部送进了黄、绿两色垃圾桶,以后就成为了该户自身专用的垃圾分类桶。

  快递盒 生鲜垃圾 甚至还开辟了一块垃圾分类试验田

  除了小营街道的“垃圾分类3.0”项目,上城区还有很多地方对垃圾分类有了新举措。比如望江街道在江韵苑、近江四园两小区试点快递盒回收点,引导居民统一投放快递盒并回收,这样一来闲置的快递包装盒实现了重复利用。

  南星街道在江新苑小区开辟了一块垃圾分类试验田。每天小区垃圾分类管理员会将已经分类好的果皮、剩菜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装在可降解的厨余垃圾袋内,然后排出袋内空气扎紧袋口,埋在地下约30公分的位置。大概一个月时间,这些埋在地下的垃圾就会发酵转化成有机肥料,供小区内绿化植物吸收,发酵成的肥料没有臭味,连垃圾袋都会被降解得干干净净。垃圾分类试验田不仅缓解了小区厨余垃圾问题,同时又肥沃了小区花园的土壤,将垃圾变废为宝。

  而对于农贸市场、街边水果店的生鲜垃圾,上城也有一套垃圾处理模式——开展农贸市场、水果店清运专线。通过前端分拣,中端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置的方法,进一步压缩农贸市场、水果店垃圾产生量。截至11月份,共收运生鲜垃圾6603.85吨。后期,上城区城管局还将继续推出支小路段果蔬店,如十五奎巷边的四牌楼、大马弄、光复路等小菜店。

  记者从上城区城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上城区已推出384个分类小区,约14.7万户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截至目前,上城区共清运生活垃圾175354.27吨,平均525.01吨/日,相较2016年全区垃圾量同比减少2.92%,垃圾分类成绩位列全市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