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孩子上学,杭州市民唐女士近期在市区买了一套二手房。办理过户的当天上午10点20分,她来到市民之家杭州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简称“不动产登记中心”)。国土、房管、税务三部门联合受理,打印出一份不动产登记申请受理单。待唐女士在税务联办窗口缴纳完税费后,便是数据跑腿的时间了。

  没多久,唐女士领到了自己的不动产权证书。走出办事大厅,时钟显示11点20分。“没想到证书立等可取,我真为杭州速度感到自豪。”她很有感触。

  青年骨干吹响不动产登记

  “最多跑一次”号角

  在今年4月之前,市民办理杭州的房屋交易、税收、不动产登记,需要排三次队、取三次号、做三次受理,前后大约经历15个环节。

  而现在,只需要取一个联合受理号、到一个窗口受理,流程也减至4个环节。在2016年房屋和土地“两证合一”的基础上,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牵头房管、地税两个部门,提出“最多跑一次”不是以每个部门最多跑一次为标准,而是以办一件事情最多跑一次为标准,利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业务模式调整、流程再造、系统升级、窗口布设等异常繁重的工作任务,将房屋交易、税收和不动产登记打造为一个全新的有机整体。今年4月5日起正式实施杭州市不动产登记全网点、全业务、全流程“最多跑一次”。

  在这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32.5岁的143人年轻队伍。其中,窗口一线工作人员103名,平均年龄27.8岁。75后、80后、90后青年骨干积极冲锋在改革最前沿,率先吹响了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的号角,并跑出了全国不动产登记“60分钟”当场办结的全国最快速度,掀起了业内的一股“青春风暴”。

  75后吴颖、高剑:

  老员工坚守服务第一线

  吴颖是不动产登记中心平海办证窗口负责人。2016年楼市很热闹,房屋交易和不动产登记工作量增加。吴颖鼓励大家克服畏难情绪,积极组织人员中午和晚上连续加班,无论多晚她都会跟大家一起“奋战”到最后。结束窗口的工作后,她还要回到办公室分析、整理当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准备第二天晨会的点评内容。

  平海办证点办事人数多,排队时间长,为了兑现“不限号”“当日号当日毕”的承诺,吴颖带领平海办证窗口开启了“加班常态”模式,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一干就是半年。

  高剑,是在国土部门工作12年的老员工,除了负责窗口业务的管理,她还肩负起上门服务的任务。

  不动产登记中心自去年6月成立以来,便启动了为特殊需求的市民提供上门服务的政策。今年以来,不动产登记中心提供的上门服务已经达到250多次,服务范围包括老、弱、病、残、孕、路途较远等特殊情况的申请人。

  自上门服务开展以来,高剑几乎每天都会和同事去上门服务,忙的时候一天跑四五个地方,足迹早已遍布杭州各区。今年5月,澳大利亚籍华人李先生回国安顿自己的老父亲。为完成父亲的心愿,把家里住房的产权转移给父亲所在的养老福利机构。李先生尝试预约上门服务,高剑为他提前进行了办理。

  顺利办妥后,李先生给不动产登记中心写了感谢信。信里提到,“真没有想到,如今在国内办事这么快速,如果在澳大利亚申请上门服务,需要提交很多资料审核,等到审核下来,又要耗去不少时间”。

  80后金敏、90后郑程:

  “小窗口”实现“大服务”

  在不动产咨询窗口的岗位上,金敏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接待市民咨询,认真记录并解答问题。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神情焦急地徘徊在咨询窗口,排队的过程中还在找水吃药。80后的金敏第一时间发现了她,立即走上前,端上凳子,递上水。

  了解后得知,原来老人的子女扣留了她名下房产的不动产证书,老人要办理的是配偶遗留房产的公证,咨询不动产登记的相关法律问题。

  金敏耐心安慰老人,并解答相关法规,同时主动联系所在地的公证机关,协助帮助老人开通绿色通道服务。事后老人送来感谢信:用质朴却发自内心的话语为年轻人点赞。原来她是位退休多年的医生,在犯高血压心脏病服药时被金敏发现。金敏不仅为她扫清了疑难,还将回程的公交搭乘信息写在纸上。

  2014年进入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下城分局工作的郑程,称得上是下城不动产窗口工作的“元老”。几年下来,在窗口“摸爬滚打”,这位90后姑娘渐渐成长为一名“全能型”员工。当前台咨询、审核、制证、收费发证等岗位上缺少人手或有突发状况时,郑程都能及时顶上,确保工作正常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郑程在工作中,多次发现冒名顶替案件。今年9月,抵押人方某、李某和抵押权人陈某到不动产登记中心下城登记窗口办理房产抵押业务,郑程仔细核对了个人信息,发现抵押人女方本人与身份证照片存在出入,便询问了女方身份证号码、生日、籍贯等问题,对方均无法回答。郑程立即将情况向前台主管汇报。后报公安部门处理,经过身份核查确认为假冒抵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