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jwb20170803a0004v01b003.jpg

  浙江在线8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朝香)杭州的高温天又杀了个回马枪,天气预报说8月3日杭州的最高温度是37℃。想想前几天,连续10多天高温,40℃以上的酷热天一度持续五天。在热的透不过气来的天气里,你是不是很想城市里能时不时来点小风,吹一吹,散散热?

  此前,本报记者调查了杭州60年高温大数据,发现杭州真的变热了,并作了相关报道。

  这次,记者继续追踪如何应对城市变热,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建设城市风道。

  其实早在2013年,杭州就开始进行城市风道的相关研究,当时还是国内首次运用计算机对城市风道建设进行数据模拟分析。

  几年过去了,这项研究进行得如何?城市通风廊道到底能不能落地呢?钱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啥是风道

  不是有了风道,风就呼呼吹进来了

  什么是城市风道?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在原本密集的城市布局中,硬生生开出一条通道,然后引风入城,凉风就这样呼呼而来,赶走燥热。

  “不,不,这要成风灾了。”杭州市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的工程师俞布赶紧摆手,他最怕别人这么想象“城市风道”,甚至连“引风入城”的说法都觉得欠妥,“其实,能把城郊的空气引导到城市边缘,就不错了,不要指望到市中心,所以它只是增加城市的呼吸作用,可不是大喘气。”

  对于杭州来说,受季风影响,杭州呈现冬季六条,夏季五条一级城市风道,主要分布在郊区及城郊结合区域,如良渚、苕溪、大江东地区、富春江、钱塘江等都具有相对良好的通风空间。为确保一级通风廊道在城市区域的承接作用,在杭州城市边缘也划定了九条具有通风作用的二级廊道,主要依托于城市河网、林地、绿化较好的带状开敞空间,作为城区和郊区空气交换的通风动脉。

  所以,所谓的通风廊道,起到的是空气引导的作用,它是一种生态空间,不仅通风,还降温,增湿,以及成为城市热组团的缓冲带。

  俞布说,建设通风廊道不是在原有城区搞拆迁,更多的是在新片区开发建设的时候考虑气候因素,有意识地规避开通风区域。

  为何要建

  温度越来越高,风却越来越小

  风道就像人的经络,经络不通,人就容易生病,城市也一样。

  杭州通风廊道的研究是从2013年开始的,参与的有杭州市气象局、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环保局几个部门。

  这期间,俞布所在的气象部门给杭州的气候状况做了一次全面体检,结论是杭州在变热。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杭州全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5℃。北京大概是0.45℃。

  俞布从电脑里调出一张杭州热岛效应分布图,出现热岛效应的地方被标注为红色。这些被称为一个个热组团。近几年,除了市中心,下沙、萧山、滨江、临平也已经一片红。

  一边是越来越热,一边则是中心城区的平均风速逐年下降。

  俞布和同事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通风廊道研究的重要意义其实是把城市气候信息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去,这是以前很少做的。

  那么根据几个部门的研究,杭州的通风廊道未来要怎么建呢?

  俞布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一份杭州城市气候分析图,将杭州从空间上分成了三个区域:气候资源空间、气候待偿空间和气候敏感空间。

  他希望这张图能对将来风道的规划有所帮助。

  在他看来,风道的目的之一是将不同的热中心组团彼此隔离起来,比如,不要让滨江和主城区的热组团连成一片。

  “这种生态区的建设包括禁止高强度开发,也就是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但也不是简单的建筑控制,还包括水域空间的布设,如果这个空间有河道,就要做好保护预留,以及有一定体量的绿化等。”

  如何应用

  杭州风道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样的研究成果现在能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杭州市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说,研究本身对做规划有很大的启发,比如把气候信息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去;比如,要严格控制已经规划好的生态带,理想状态下,由于风道的规划,气温的确会降低,“但要真正去操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或者说,目前的研究成果,在规划实践中还是没法用的。”

  因为按照规划的要求,真正能达到运用阶段,需要模拟出更微观的数据。

  比如,建筑容积率和建筑高度是否真的会对气温、风速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是,具体又能影响多少。

  “还有一个问题,每个地块的热环境不一样,甚至风都是不同的,这个环境模拟出来的开发建设指标,换个区块可能就用不了。”规划部门希望能找到一种普适性的研究方法。在他们看来,通风廊道的研究需要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很快见成效。”

  目前,俞布和同事所做的数据模拟已经有了初步结果,风道一旦建成,在一定的区域内,增风增湿降温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这种通风规划建设着眼的是提高城市免疫力,不是通过它治病。”俞布做了个类比,就像健身,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增强体质,“有了通风廊道是让风渗透进来,而不是说以后到处都是风,高温没了,雾霾也没了。”

  一位曾参与杭州城市规划建设的人士表示,对杭州来说,通风廊道的研究和建设是必要的,目前的推进速度或许可以加快。

  钱塘江是杭州最重要的天然风道

  “城市风道规划建设有助于缓减城市热岛和驱散城市雾霾。”在王伟武看来,风道建设虽然涉及到很多问题,但也并非难以推进。

  身为浙江大学城市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王伟武和自己的团队,一直在进行风道的研究,去年,他们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基于杭州城市建设和规划实际以及各气象站点主导风向特征等构建出六条潜在一级风道和五条二级风道。

  王伟武的研究结论之一是,杭州主城区地表温度总体呈现核心高、外围低的特征,高温区主要集中在武林核心商圈、西湖区东侧成片的密集居住区、下城区和拱墅区内未来搬迁的工厂区以及下沙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低温区主要集中在具有大量山体的西湖区、大面积水域的钱塘江、绿化覆盖率高的半山森林公园地块以及白马湖附近。

  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区域的地表温度热岛空间分布情况,将主城区划分出了作用空间、可作为冷空气生成区域的补偿空间以及可缓解热岛效应的热补偿空间。

  除此之外,研究的重要成果还包括对潜在风道提出管控意见。

  以钱塘江为例,这是杭州市最重要的一条纯天然风道,除了保护好水环境质量,还建议滨江两岸规划至少200米到500米的平行带状绿地(道路部分除外),与之垂直的河流、街道两侧也需要增设带状绿地。

  “我们的研究结果已经从总体规划层面提供了一种城市风道构建方法。”不过,王伟武也表示,风道即便建成,成效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出来。

  “但城市现在寸土寸金,规划控制有时候控制的就是利益,这需要政府去协调。”王伟武说。

  有了通风廊道是让风渗透进来,而不是说以后到处都是风,高温没了,雾霾也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