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温医大附一院院长周蒙滔在接听12345政务服务热线时透露:到2020年,温医大附一院三大院区将齐头并进,新院区停车场将作出调整,公园路院区将打造成综合院区,鹿城院区开诊后作为新院补充,提高城市西部医疗质量。

  关键词:停车问题

  重新评估调整停车场出入口

  缓解医院门口拥堵局面

  温州市民陈女士:附一新院急诊门口和停车场入口那条路天天堵车,特别是早上,希望医院能和属地政府一起努力管理好门口的堵车局面。

  周蒙滔:我院一直高度关注新院急诊门口和停车场入口拥堵问题。由于医院急诊出入口及上蔡村大型停车场(1350车位)出入口均设置在帆海西路,而此路勉强设置成双向四车道,无法满足现在的人流和车流量。此外,部分行人不遵守红绿灯规则,随意穿梭马路,造成帆海西路人车混行,严重降低了通行效率。

  针对该情况,目前医院已与交警部门沟通,建议对医院周边交通流重新进行科学评估,重点突出对上蔡村停车场出入口的管理和调整。此外加强急诊出入口行人及红绿灯的管理,落实红绿灯规则,规范人车通行秩序。同时,将社会停车场非高峰期间(8:10-16:30)车辆出院线路从急诊门口调整到东出口,减少帆海西路车流,减轻拥堵。为有效缓解拥堵,医院还建议在帆海西路建设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实施人车分离,提高人车通行效率。

  网友:附一医新院停车场夜间(过夜)停车量比较多,导致门诊病人停车难。建议院方开展对过夜车辆加倍收费,方便门诊病人停车问题。

  周蒙滔:目前医院日均门急诊量在15000人次以上,来往车流量超22000辆次,而提供的车位仅有2000个左右(院内社会停车场630辆车,上蔡村停车场1350辆),车位供需关系不平衡造成了停车难。但免费的停放政策,造成了近50%的车位被僵尸车长期占用,导致车位周转率极其低下,加重了停车难问题。

  针对医院东侧免费社会停车场众多僵尸车,目前医院正与温州市发改、财政等部门对接,启动停车收费,盘活车辆停放,提高车位周转率。此外,医院已与温州市政府及医院所在地瓯海区政府对接,要求在新院周边增设立体停车库,增加来院患者及家属车位供给量。目前停车场项目已纳入温州市政府重点解决范围。 

  关键词:叫号管理

  招聘专职管诊导医

  改善诊室围观现象

  网友高浮雕:建议附一医老院和新院都要加强排队叫号管理,现在大部分诊室里挤着一堆病人,严重影响医生和就诊病人。

  周蒙滔:为改善围观现象,医院率先开展分时段预约就诊和门诊叫号方式。但医院每天200多间诊室开诊,而诊室围观管理人员有限,无法全面管理。目前,医院通过招聘专职管诊导医,对人流量大的诊区加强围观管理。同时也希望患者及家属配合导医管诊,按序就诊。

  关键词:进口药

  院方将定期对医生

  进行医患沟通技巧培训

  网友:每次去大医院看病,医生都喜欢开医保没法用的进口药,建议医院优先使用医保药品。

  周蒙滔:一直以来,医院十分注重合理用药,围绕“安全、有效、经济、可控”目标遴选、采购、使用药品,在保证药品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的基础上,倡导优先使用医保药品。 从临床上来看,虽然一些国产药与进口药活性成分差不多,但由于存在配方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差别,会导致临床疗效不一,副作用也不尽相同的情况。医生通过专业知识对患者病情做出诊断,并推荐疗效显著、副作用相对较小的药物给患者。

  患者也可在就医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和用药需求与医生进一步沟通。医院也将定期对医生进行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医生服务意识、沟通意识。

  关键词:附一西院区

  将于2020年对外开诊 

  弥补西北片空缺

  市民陈先生:鹿城区西部急需一所大医院,请问附一医和鹿城医院在丰门合作的医院何时开诊?

  周蒙滔:今年6月28日,温医大附一院与鹿城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鹿城区人民医院的协议。位于丰门街道的鹿城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将作为附一西院区,按照“适度综合、专科见长、特色鲜明”的理念发展,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模式。目前该院区已完成土建工程,正处于装修设计阶段,预计将于2020年上半年投用。届时将有效弥补城市西北片综合医院的空缺,为当地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公园路院区

  将翻新打造成综合院区

  周蒙滔透露,自附一新院区投用后,公园路老院区只保留了门诊和部分病区。为方便老城区市民的医疗需求,今年年初公园路院区启动了病区装修,继8月开出呼吸重症医学科病区、皮肤科病区外,接下来还将陆续还出甲乳外科、耳科、男性科、泌尿科、小儿外科、重症医学科等病区,重新开放大手术室,增开一个妇科病区。今年年底内,公园路院区的床位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三四百张床位。

  除此之外,医院还将对公园路院区的门诊进行翻新,并预计在2020年开放急诊,届时在公园路院区将成为一个小综合院区。

  (原标题《附一医新院将建立体车库,老院区将建成综合医院!》,原作者 李杨慈。编辑 邵晨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