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楼市快报 > 评房论市  

微评:征信“紧箍”能否管住电动自行车“上楼”

2022-02-22 15:04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 记者: 冯海宁 / 编辑: 吴洵非

导语

这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对公共安全来说,都有积极意义。

  据媒体报道,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的实施方案》。今后,把电动自行车推进楼道充电,可能将会影响车主的个人征信。

  目前,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3亿,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同时,涉及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不少,比如在上楼停放或充电中发生爆燃事故、在超速行驶中发生交通事故等,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使用者及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北京此次进一步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便是为电动车安全护航。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2019年的统计显示,全国每年平均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约2000起。而在2021年上半年,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已多达6462起。可见这类事故呈快速增长态势,若不采取更为有效的管控措施,很有可能造成更多生命和财产损失。至于事故原因,电气故障、自燃是表象,过度充电、电池单体故障、电气线路短路等是深层次问题。

  如此现实语境下,我国开始明确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及充电。应急管理部在《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停放或者充电,最高可罚款1万元。

  作为治理的经济手段,罚款有一定的惩罚和警示作用。而北京上述方案的亮点之一,是将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充电行为且拒不改正、情节严重的情况纳入征信体系。

  在我国对电动自行车的治理体系中,目前北京与深圳都把电动车违规与征信关联,其中北京与“上楼、充电”相联,而深圳与不戴安全头盔等行为相联。这么做,不仅丰富了治理手段,而且彰显信用威慑。时下,我国正在建设信用社会,“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的理念正在不断得到强化和践行。相关举措意味着,违规者不仅会感受到经济处罚的“短痛”,还将面临信用惩戒的“多痛”和“长痛”。

  信用体系包括安全生产信用体系、消费信用体系等,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充电将纳入哪一种信用体系,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纳入征信体系后,相关规定和措施将更具威慑力,这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对公共安全来说,都有积极意义。

  当然,除了信用治理,针对“充电贵”“充电难”等备受市民关注的问题,上述方案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当楼下充电问题得到彻底改变,相信很多人不会再选择上楼充电。此外,要注意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把对电动自行车与电池质量的监管列为重中之重,减少电动自行车“惹火”的几率。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