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老年人幸福感和获得感,将养老助餐配餐服务作为民生实事大力推进,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紧紧抓住助餐配餐这个老年人关心的现实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全覆盖的社会化“大配餐”服务体系。广州市的社区长者饭堂是如何运营的?从饭堂到社区共治社会平台,广州是如何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此,记者开展了走访调查。
面前是两肉一菜一汤,身边坐着同龄街坊,一边愉快用餐,一边拉扯家常,有需要时招呼社工过来帮帮忙。随着952个长者饭堂在广州所有街道(镇)、社区(村)“落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广州老人开始享受这一贴心服务。
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老人日托中心一角
“大配餐”服务全面推开
每天中午11点,广州市荔湾区金花长者饭堂准时开饭,两荤一素、养生饭加上营养汤,是该饭堂的标配。金花街道是广州市有代表性的老城区,面积仅1.1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老年人口达1.7万。
“今天的午餐是五柳蒸鱼、青瓜肉片和青菜,搭配排骨玉米汤和白米饭,这里的菜味道不错,花样也多。”6月4日中午,经济日报记者在干净整洁的饭堂里见到72岁的苏月萍老人,她每天都来这里吃午饭,“我一个人生活,孩子在南京,自己一个人做饭嫌麻烦,菜量少也不好买,走路10分钟就能到社区长者饭堂就餐,省时省力又省心”。
“考虑到老年人的口味和健康,饭堂提供的都是口感偏软,少盐少油少糖的营养午餐,保证有足够的营养,又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民政科负责人王晓红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餐单结合营养师以及中医师的意见搭配,也会根据用餐老人反馈的意见调整口味、菜式。
“每周四饭堂会将下一周的饭菜搭配展示出来,老人可根据喜好订餐。”食堂的委托运营方、金花街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吴晓青说:“这里的饭堂可满足250人就餐。”
长者饭堂的餐费标准,普遍是每顿12元。按照“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减少老年人自费压力。在金花街道,政府按照不同年龄层次给予补助,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最多只要自付9元便可享用。困难家庭老年人则收费0至6元不等,补贴资金分别由市、区财政及募集慈善资金支付。
“很高兴,感谢政府的关心。”今年92岁的孔孟辉老人边品尝美味午餐,边向记者讲自己的家事。这位“三无老人”,除了享有政府补贴,还得到了慈善会的资助,每天都可在长者饭堂享用免费午餐。
除了这间长者饭堂,金花街道还在另外两个社区设置了配餐点,方便老人就近取餐,此外,饭堂也会为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金花街道的长者饭堂只是广州“大配餐”服务的缩影。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开办社区长者饭堂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优惠餐食,正是当前广州市着力解决老年人现实生活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的积极实践。
2016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将养老助餐配餐服务纳入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件民生实事,并陆续出台实施《关于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的意见》《广州市开展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指引》等政策文件,以助餐配餐服务为抓手,全面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具有广州特色的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记者调查发现,广州市各街道社区长者饭堂及配餐点都重点保障三无、纯老、独居、孤寡、计划生育特扶、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需求,为无人照料、行动不便的失能、重病卧床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以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为原则,推进实现全市城乡社区全覆盖,服务范围包括户籍老人和非户籍常住老人。
广州市天河区还在智能配餐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该区通过引入第三方信息平台,为每位申请就餐的老年人制作一张具有专属二维码的长者就餐卡,老年人只需出示长者就餐卡,轻轻一扫便可实现就餐补助优惠;在天河区的五山街、员村街,还研发了订餐信息平台,实现“点餐、配餐、结算”一体化,老年人在家中通过手机就可以浏览每日菜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饭菜,甚至预订次日午餐,实现“足不出户”的网上订餐和网上支付。目前,广州市开发了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及助餐配餐APP,正在全市推广使用,方便老年人就餐。
截至2018年5月底,广州市共有长者饭堂952个,比2016年底增长4.2倍,城乡社区覆盖率达到100%,惠及160余万老年人,实现了从部分街道、社区零星开展助餐配餐,向助餐配餐覆盖全市所有城乡社区转变,基本形成“市中心城区10至15分钟、外围城区20至25分钟”的全覆盖服务网络。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助餐配餐服务
共建共治共享,是广州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的显著特征。在推进“大配餐”服务过程中,广州注重调动各方资源和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多措并举提升服务水平。
据悉,广州市改革过去依靠社区老年人日托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自建厨房供应少数老年人就餐的办法,将四种配餐供应机构——获得A(或B)资质的集体用餐配送公司、供餐能力超过1000人的中央厨房、省二级以上养老机构、供应100人以上的社区自建厨房,作为提供老年人配餐的基本条件。全市经过筛选,确定18家中央厨房、72家餐饮配送公司,与各区、街(镇)就近签订供应合同。
广州金谷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接了黄埔、天河、海珠、番禺区等23个街道的长者饭堂配送服务,配餐点达260个,日均供餐超过3000份,他们专门配备30辆恒温物流车统一调度,安全准时地将每一份长者爱心午餐送到社区助餐点,打造了“中央厨房+中转配送+社区就餐”的助餐配餐服务模式。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各街镇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采用最适合的配餐服务形式。比如有的通过申领餐饮服务许可证,自建厨房;有的则由具有配送资质的餐饮企业,送餐至助餐服务点;还有的协商餐饮企业门店作为助餐服务点,为老人设置就餐专区;有的依托高校或企业食堂,随到随点,个性化收费。
按照政府采购法有关规定,广州还择优选定助餐配餐服务供应商,将原本由政府举办的长者饭堂委托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专业化企业和社会组织运营,并签订监管协议,运营情况定期评估。运营工作包括为老年人登记就餐、组织就餐活动、送餐上门等。目前,全市社会力量运营占比86%,成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的主体。
广州还引导公益慈善资源、志愿服务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建立“社工+志愿者”服务队伍,重点为“三无”、失独、孤寡等特殊困难居家老年人开展志愿助餐配餐服务。推出长者饭堂爱心午餐公益项目,2017年重阳节期间,短短5天吸引2.7万市民参与爱心捐赠,约8000名老年人享用免费午餐。
同时,广州还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政府、餐饮企业、互联网三方信息对接和协同服务,探索链接“饿了么”等送餐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网上点餐和免费送餐服务。据了解,去年9月越秀区建设街道与“饿了么”平台合作以来,目前每天已有约40单的送餐量。
为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确保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在监督方面,广州也动员社会齐参与。
“在监管机制方面,强化政府监管,建立巡查、通报制度,开展日常巡查和督导,对承办机构和长者饭堂开展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膳食安全质量的抽样检测。”广州市民政局福利处工作人员严福长向记者介绍说。
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在连锁餐饮门店设置老年人助餐专区,统一长者饭堂标识,建立安全可靠的餐食供应和配送服务链,完善餐食溯源机制,从原料供应、制作加工到物流配送全程把好质量关。
另外,广州还引入公众监督,主动公布助餐配餐服务地图,上墙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收费标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诺书、投诉电话等,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公众监督。
在评估大配餐服务质量时,开展第三方评估。对于配餐供应机构、长者饭堂运营情况,广州市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评估,从而探索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共同推进“大配餐”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了符合广州实际的“大配餐”服务体系,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共建共治共享助餐配餐服务格局。
从饭堂到社区共治社会平台
长者饭堂的意义,远不止是吃顿饭那么简单。
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岑彩萍介绍:“服务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许多老年人虽然认识多年,却并不熟,平时也是独来独往。而吃饭时他们坐在一起,社工也会引导互相认识。慢慢地,大家就有话聊了。”
除了吃饭,六榕街长者综合服务中心还提供日间托老、情绪疏导、康复理疗等多方面服务,中心内还开设了不同的兴趣小组。用老人的话来说,就是可以在这里“泡”上一整天。
83岁的王奶奶独居多年,自从家门口有了服务中心后,她几乎每天都来,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岑彩萍说,王奶奶现在过得可充实了,有时还自嘲“忙不过来”。
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天河。该区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提供老年大学堂、社区长者饭堂以及日间托老中心服务。示范中心副主任唐明珠告诉记者,老年大学堂去年共开展超过60个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歌舞艺术、文学艺术、体育健身、智能应用四大板块,服务人次达11460人。另外,中心还为区内日间需要照料的老人提供包括个人照顾、保健康复、膳食及各项社交康乐活动等服务。
目前,很多街道社区长者饭堂都以助餐配餐服务为支撑,融入了医疗护理、护理站等服务新内涵,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搭建邻里交流、志愿服务平台,实现了助餐配餐服务与面向独居、空巢等特殊群体老年人开展的探访、关爱、精神慰藉等服务有机结合,把长者饭堂打造为医养结合的工作抓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得到活化利用,老年人交际圈、社会支持网得到拓展,独居、空巢、失能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得到加强,精神状态和心态明显改善。
“从长期照护提供者的立场去考量,最佳选择是将居家服务、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整合到同一个框架中去通盘考虑。”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考虑到老年服务既需要社会化,也需要专业化,理想的政策设计是以社区平台为基础,将机构服务和居家服务串联。
“目前相当多的居家服务都靠‘政府买服务’来支撑。但是,一项社会服务如果不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可持续就会成问题。”唐钧说,从长期照护服务的角度看,按照国际经验,居家服务、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应该是功能耦合的有机整体,才能充分发挥“1+1>2”的整体效应。
长者饭堂是广州探索社区居家养老的切入点。据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负责人介绍,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到饭堂、配送点等取餐、就餐,增加运动量之余也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则由服务人员或志愿者配送到家,有任何情况也可及时反馈。
广州以助餐配餐服务为抓手,推进中央财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X”(即3个基本服务项目: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同时鼓励各区、街镇根据辖区实际选择若干项目试点)创新试点,全面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涵,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如今,广州已搭建“区综合体—街镇综合体—村居活动站点”3级实体服务平台,涵括上门服务、日间托老、综合服务等服务。广州正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结合助餐配餐服务与志愿服务、上门探访、家庭医生等服务,利用公共卫生医疗资源,推进医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