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房加装电梯,被不少居民、社区工作者列为“小区万难事”第一名。但随着城市进入深度老龄化,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上海市中心不少有年头的老小区都面临着是否要加装电梯的抉择。

截至目前,长宁区60岁以上户籍居民占比已超过33.3%,加装电梯成为老百姓热切盼望的民生工程。2014年1月至今,长宁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共立项批复了21件加装电梯项目,共有4个项目7台电梯竣工,仅今年就最新批复12个点位的加装电梯申请。在三泾南宅小区所属的周家桥街道,已经成功完成加装电梯流程的居民在街道牵头下成立了专项工作室,并发展为日趋成熟的社会组织,向更多与自己有同样需求的居民提供咨询服务。

成立自治联盟,民间能人出动

深度老龄化,让加装电梯在三泾南宅小区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周家桥街道中五居民区书记黄丽飞告诉记者,三泾南宅小区是典型的老龄化小区,小区面积不大,但46栋居民楼共有1100户人家,居民总数达3025人。60岁以上老年居民占小区人口1/3以上,80岁以上老人更是达到182人。“现在每次居委会开会,居民问的最多的就是装电梯要多少钱、自己住的居民楼能不能装电梯。”

但同一小区并非每栋楼都具备加装电梯的条件。长宁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物业科科长王嘉俊表示,房屋实际情况不允许安装,是目前老公房加装电梯最常见的客观难题。电梯井是否妨碍公共道路通畅、影响房屋安全,是否有噪音、采光困扰,电梯与居民楼是半层入户还是平层入户,乃至房屋结构是否会产生影响,都在前期评估范围。

“最理想的情况是,政府政策支持,小区居委会尽心,居民自己也有懂经的人。”住在三泾南宅小区的退休工程师李祥玉,就是王嘉俊口中的“懂经居民”。今年75岁的李祥玉1994年起就在小区居住,“年纪大了实在爬不动楼梯”是不少老邻居普遍的担忧,这给了他很大的触动。“所以我就带头鼓动大家,给我们楼装电梯,总比买房省钱。”于是2015年6月,三泾南宅小区第一桩老公房加装电梯的征询启动。3个月后,区房管局正式立项,但直到2016年4月才开始施工,3个月后正式运行。

“加装电梯涉及计划立项、规划审批、房屋安全认证、施工许可、质量技术监督、竣工验收,流程非常复杂。”李祥玉说,虽然上海已经将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申请所需的公章从46个减少至15个,但大多数居民仍需要专业人士或机构进行指导。加装电梯的成本分配也是一大难题。此时,2016年4月成立的周家桥街道加装电梯工作室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由李祥玉等居民自发成立的老公房加装电梯自治小组将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在长宁各街道居民区“开班授课”。

现在,自治联盟已经发展为由8名成员组成的社会组织,取名“慧加美住房咨询服务中心”,挂靠在长宁区老牌物业公司仙霞物业旗下。长宁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加装电梯咨询服务,以及代理工程、流程、预算测算等一系列加装电梯必经的程序。

人情问题成最大难题

“政府无法包办所有事,但开个好头、搭好平台是政府的分内之事。”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伟荣坦言,如今政策瓶颈和资金缺位已不是老公房加装电梯的首要难题,“统一老百姓意愿才是最难的。”

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中就对加强社区适老化设施改造提出了指导,明确优先支持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居民楼加装电梯。但目前在上海,加装电梯依旧遵循“一票否决制”,需要整层楼居民的同意。

“每个小区、每栋楼的实际情况都不同,的确并非每位业主都需要安装电梯,矛盾点也经常由此产生。”王嘉俊表示,由政府主导,善加利用社会组织和社区能人,无疑能够为解决“人情难题”增加说服力。

因此,周家桥街道在“李祥玉们”身上看到民间能人在解决社区难题上的潜力,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专门针对居民区难点痛点解决问题。在李祥玉以及“慧加美”其他成员的帮助下,位于长宁路1600号的沈家郎小区于去年12月5日完成加装电梯立项,今年1月25日区房管局批准施工后,5月就启动了电梯加装工程,目前正在等待最后验收。每一桩成功的案例,都为有需求的人增添了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