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一部分市场人士解读认为,下半年将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搭配严格监管;而近期通胀环比数据的回升则让另一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或将趋紧。

  下半年货币政策究竟将会是松是紧?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专访时指出,下半年货币政策或紧中趋缓,金融市场利率一般不会再上升,而降准释放的信号意义太浓,央行更乐于通过其他手段而非降准来达到增加货币投放的目的。

  货币政策紧中趋缓 金融市场利率或不再上升

  在此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只有“稳健”而没有“中性”两个字。一时间,市场上关于下半年货币政策会否转向的讨论又开始热烈起来。

  “稳健”还是“稳健中性”有何区别?有一些市场人士对措辞的变化极为敏感,认为多两个字少两个字意义大不一样。盛松成认为没有必要做过多猜测,无论是稳健还是稳健中性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事实上,在7月25日央行官方网站上发布的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通稿上,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使用的依旧是“稳健中性”,在7月18日央行学习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上,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也是“保持稳健中性”,8月11日发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依旧是“稳健中性”。

  盛松成进一步指出,下半年货币政策或紧中趋缓,金融市场利率或不再上升。“下半年利率一般不会继续上行,而是较为平稳甚至小幅下行,利率短期波动的幅度会比上半年小;下半年市场流动性可能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不会大幅宽松,但也不会再趋紧,而是会有所缓和。”盛松成称。

  对于“紧中趋缓”这一表述,他作出了进一步解释:第一,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是比较紧的。第二,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更紧了。

  对于市场担忧的美联储加息和缩表问题,盛松成明确指出,美联储加息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事实上我国金融市场利率早就上升了,哪怕美联储今年下半年再加息,也不等于人民银行会加息。从2007年至2014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了5倍,而同期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才不到2倍,中国央行不存在缩表的问题。”

  盛松成上次公开发表对金融市场利率的看法是在2016年12月初。彼时十年国债利率在2.9%附近,债市仍在狂欢中。在2016年12月3日的一次公开会议上,盛松成抛出了令全市场一片哗然的“加息”言论:尽管从2015年10月以后没有再加息,但是我们实际的货币市场利率最近几个月是向上走的,甚至我有一个大胆的建议,如果条件适合,我们也可以考虑加息。

  随后,央行先后上调了MLF、OMO 、SLF的公开市场政策利率,形成实质性加息。债市也迅速反应,十年国债收益率迅速走高,一度上行突破3.7%。

  降准仍存顾虑:释放信号意义太浓

  近期有市场分析指出,伴随着同业市场和表外业务的规范和监管加强,货币乘数有减少的趋势。中国要维持当前的高货币乘数态势,将越来越难。在这种状况下,尽管信号意义很强,央行要维持货币增长的平稳,降准将是不得已的选择。

  路透近期公布的调查称,受访机构估量,中国央行或在明年一季度下调法定存款预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目前的17%调降至16.5%。

  央行公布的数据也显示,近期超额准备金率已降至历史较低水平。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披露的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4%。根据央行数据,2001年以来,超额准备金率的中位数为2.45%,均值为3.15%。

  不过,盛松成分析认为,在有其他方式可以达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时,央行不一定要通过降准这一路径。

  “我们的超储率已经很低了,应该说降准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降准最大的问题在于,第一,降准释放宽松的信号意义太强,而这与当前总体基调不符;第二,降准以后短期内是不能再升准的,不可能今天降准,明天升准。央行更乐于通过SLF、MLF、PSL等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来达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目的。”盛松成称。

  此外,盛松成也强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新增贷款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因其涵盖了更广泛的融资渠道。但由于金融市场尚未全面形成市场决定的价格体系,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可视为广义货币(M2)的有益对照和补充。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对整个社会流动性状况的衡量,其准确性甚至可能超过广义货币(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