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国家电网和中国航空集团两家非房地产主业央企宣布退出房地产业务。非地产央企从事房地产业的“清零”任务向前迈出一大步。这或许意味着在央企更加专注主业、“瘦身健体”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玩家”也将不断精简,中国房地产市场步入更加理性有序的发展轨道。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消息,国家电网近日在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三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表示,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坚守电网主责主业,下决心退出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务,坚决按期完成深化集体企业改革任务。
目前,全资子公司鲁能集团是国家电网房地产业务的主要平台之一。业内预计,随着国家电网剥离房地产业务,鲁能集团可能会迎来重组,或被整合至其他地产主业央企旗下。
同日,中国航空集团也在关于中央第三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表示,清理低效房产、退出房地产业务。该集团称,成都西南航空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通过转型退出房地产业务。
央企集中退出地产业务始于10年前。彼时,面对央企大举进军房地产业的情形,2010年,中国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出台“清退令”,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
2011年,国务院国资委又批准了5家央企保留地产业务,获准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央企由16家增加为21家。
不过,随着中冶集团整体并入中国五矿,中航地产被保利地产合并,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合并重组,除鲁能外,这5家特批的非房地产主业央企中,还有较大规模地产业务的已所剩不多。
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再次要求央企严把主业投资方向,不得为规避主业监管要求,通过参股等方式开展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规定的商业性房地产等禁止类业务。这被业内视为更为严厉央企“退房令”。
随着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越来越多,靠房地产赚钱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1998年“房改”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异军突起。房地产这块高利润的“蛋糕”吸引了各类资本的疯狂涌入。各行各业都想靠房地产赚钱,每年新成立的房企数量巨大且良莠不齐,房地产行业乱象丛生。
不过,近年来,随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天花板”隐现,行业内竞争加剧,一大批中小房企被淘汰。房地产行业仅靠“圈一块地”“建一栋房”就能赚钱的爆发式增长时代已成过去,行业毛利率逐年下滑。
在此背景下,非房地产主业央企有序退出,或传递三大信号:
其一,非房地产主业央企退出,与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
从“房住不炒”到“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即便是在疫情冲击之下,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思路也未发生改变,其调控目标一直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近年来,不乏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在土地市场上高价拿地,这也被视为房价上涨的助推力量之一。为央企从事地产行业设置更高门槛,有利于促进市场更为理性有序。
其二,非房地产主业央企退出,将促其更加专注主业和创新。事实上,告别高速增长后,相当一部分房地产企业因为销售不畅、拿地决策失误等导致资金压力加大,房地产逐渐成为其低效资产。退出这部分业务不仅可以回收可观的现金流,也为其后的转型和创新研发提供资金保障。
其三,楼市未来发展或出现深刻变革。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对房地产的依赖将逐步减小。房地产在宏观经济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将从“发动机”向“稳定器”转移。部分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同时,也意味着资源、资金等向房地产市场过度集中的情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房地产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