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段琼蕾 贺元凯 通讯员 傅婷婷)1月24日早上8时,室外温度2℃,在宁波市鄞州区白鹤街道丹顶鹤小区144幢的垃圾房前,小区居民、志愿者孙祖佑已工作了一个小时,鼻子被冻得红红的他,穿着写有“垃圾分类 宁波更美”的蓝色马甲,手上拿着用来分拣垃圾的钳子,看着每位来扔垃圾的居民。
像孙祖佑这样的志愿者,丹顶鹤社区共有64名,最年轻的25岁,最年长的83岁。每天早上7时到8时30分这个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他们会轮流在小区中的5个垃圾投放点值守,风雨无阻,监督、劝导,并亲自动手将没分类的垃圾分类。
在劝导的过程中,孙祖佑也曾遇到过垃圾分类“困难户”。
“有个租客是个小伙子,搬来很长时间都不进行垃圾分类。有次他出门扔垃圾,刚好被我碰上了。”孙祖佑不出声,一路悄悄地跟在小伙子后头,只听到“嘭”的一声,小伙子把明显装着用过的卫生纸、面巾纸之类的垃圾袋,扔进了厨余垃圾桶。
孙祖佑叫住小伙子,让他把垃圾袋捡出来。对方嫌脏,支支吾吾地不愿意捡。“他不捡,我来捡,见我伸出手去,小伙子不好意思了,抢先一步捡出垃圾袋,将垃圾做了分类。”
有了这次经历之后,这个小伙子只要碰到孙祖佑,就会笑着解开垃圾袋,示意愿意接受“检查”。
丹顶鹤社区有34幢楼107个墙门,从2015年8月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去年又率先启动垃圾房改造和撤桶并点,目前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高达100%。
丹顶鹤社区党委书记黄菊芬把满分的数据归功于“居民自治”。
“我们每天定人定岗定时开展志愿服务,每个垃圾房门口除志愿者外,还有社区干部一起现场指导居民投放垃圾;同时发动居民骨干作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以此充分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形成一种让你不好意思不分类的氛围。目前社区已有300多户绿色文明家庭。”黄菊芬说,现在每户家庭都和社区签订了《垃圾分类承诺书》。
除了“居民自治”模式外,宁波还积极创新参与载体和方式,从2016年9月起,开始尝试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服务。海曙区安丰社区引入企业成立“垃圾分类促进中心”,帮助居民逐步养成分类习惯。
“2013年宁波就启动了世行贷款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5年间,宁波垃圾分类事业从无到有并挺进全国前列。目前中心城区661个小区共39.39万户居民家庭参与了生活垃圾分类,分类知晓率从2012年的35.7%提高到88.4%,分类覆盖面达82%。”这个数据让宁波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副主任胡柳很欣慰。
宁波的实践还在继续。截至目前,宁波累计向居民家庭发放分类垃圾桶51万套;建立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单独的收运网络;6座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建设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东钱湖垃圾分类转运站已投入使用。这些基础设施全部投运后,将更好地实现垃圾分类处置,尤其是原生垃圾将基本实现“零填埋”。
亲历者说
我创作了《四桶争功》
宁波市海曙区翠南社区居民 桑香凤
我今年85岁,曾是宁波一家布厂的工人,只读过小学三年级,却爱好文艺工作,喜欢写写唱唱。2016年第一次接触垃圾分类,我就明白这肯定是件好事,保护了环境,也保护了下一代。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我虽然年纪大,但也得出力。我自编自导自演了快板相声《四桶争功》:电子电池电灯泡,过期药品包装物,都要投进我红桶;剩菜剩饭瓜果皮,过期食品调味品,虾壳蟹壳加蛋壳,通通扔进我绿桶……我和同伴们每个月都会在宁波各个小区表演这个节目,很多老年人都说听完朗朗上口的快板,就在笑声中理解了不同垃圾到底怎么放。发现邻居们现在基本都能做到分类入桶,这让我很开心。
作为志愿者,我们还将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游戏、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