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民政厅公布了去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完成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新建居家养老中心333个,全省老年配送餐覆盖社区1.2万余个,覆盖全省52.6%的城乡社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城乡社区全覆盖。

  “今年,浙江还将建成350个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在今年省两会公布的2019年浙江省十件民生实事中,养老服务内容再次上榜,养老服务已连续6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政府多年来持续重视养老服务发展,也使得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率先把市场机制引入养老服务业、率先实现了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先达到每百名老年人3张养老床位的目标、率先实现了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机构的基本覆盖……

  居家养老,让老人有个幸福晚年

  “15分钟居家养老生活圈” 让老人享受家门口的养老服务

  杭州市西湖区灵隐伴居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位于灵隐街道惠民服务综合楼内,距离西湖景区仅5分钟路程,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是西湖区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

  区别于传统养老机构,灵隐伴居积极打造家院互融养老综合服务模式,是一家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它整合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发展三位一体的养老综合服务体系,为辖区老人提供全托、日托、医疗保健、上门服务、文娱活动、送餐配餐等一站式养老服务。

  作为杭州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区,西湖区目前老年人口超过12.8万,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2.4万。西湖区连续第八年将养老服务作为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去年两级财政投入用于各项养老服务软硬件经费达到1.1亿元。

  统计显示,西湖区现有养老机构15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37家,全面形成居家养老“15分钟生活圈”,即老人们可以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实现到街道或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就餐、医疗或进行娱乐、文化等活动。

  “目前,浙江98%以上的老人仍是居家养老。”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老年服务处处长陈建义说,由于老人更倾向留在家中及一些现实原因,居家养老是浙江养老服务事业最主要的内容。

  记者了解到,去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省每个乡镇(街道),都要拥有一个兼具日间照料与全托服务功能的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医养结合、智慧科技,让养老更省心安心

  生活照料+康复关怀 医养结合保障老人健康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庆丰社区69岁的李大妈几乎每天都会到杭州古荡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接受中医康复治疗。前不久,与轮椅为伴多年的她,已经能自己站起来独立行走了,哪怕现在还不能走太远,但仍重新点燃了李大妈治疗的信心。

  9年前,李大妈因为高血压诱发脑出血,造成左侧肢体偏瘫,此后便每天与轮椅为伴,渐渐也丧失了康复治疗的信心。2017年,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李大妈知道了离家半小时路程的古荡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中医康复治疗,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这里,见到了王金库医师。

  王医师耐心和李大妈沟通,树立她康复治疗的信心,为她定制了康复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大妈已经从需协助搀扶行走,到自己站起来独立行走了。为了表达对服务中心中医诊所的感谢,她和家人还特地送来了锦旗。

  “以站点入驻模式吸纳社会资源,在中心设立医养结合服务点、里仁堂中医诊所、养生流动讲堂,把对长者生活照料与康复关怀融为一体,实现一站式服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医养结合服务点配备有自助血压仪、身高体重仪、全科诊疗仪等诊疗设备,让社区老人随时都能掌握自身身体状况。

  “到2022年,实现100张床位以上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和助养型养老机构均单独设置护理站(医务室);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无缝对接。”此前,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健康篇),把健康理念充分融入养老服务中,推动医养结合,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

  探索养老难点痛点问题破解方案

  “点一下这个,就能自动右侧翻了。”在杭州古荡街道,出门办事的王顺英正使用手机App给卧床在家10年的妈妈翻身。

  “以前一步也离不开人,现在有了远程智能护理系统,我在外面也能通过手机观察家里妈妈的情况,还能给她翻身。”有了“护理神器”,王顺英觉得减轻了不少负担。

  王顺英所说的“护理神器”,是古荡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2018年4月引入的浙江大学微纳技术与精密工程研究所的远程智能护理系统。

  这套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还远程遥控。“家属可以在手机上装一个App,只要在有手机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通过App给老人翻身、抬腿,避免久卧床榻引起的褥疮、静脉曲张等问题。App上还有视频功能,比如在进行‘侧翻’操作时,你可以看到侧翻的角度。”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这张床还有数据采集系统,可以记录老人的血压、血氧、体温等参数。如果老人身体出现异常,家属的手机App和古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会接到报警。

  陈建义介绍,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探索特殊老人居家养老难点、痛点问题破解方案,仍是现阶段的重点内容。

  技术不仅可以方便对老人的护理,还能解决他们的用餐困扰。10点半,骑手到对应食堂取餐,装入保温箱内,11点前送到老人家手中,这样的送餐模式在杭州并不少见。2018年起,西湖区对全区有配送需求但缺乏配送力量的中央厨房、老年食堂进行摸底调研,经过需求统计和先行地区经验借鉴后,确定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为老送餐服务,初步形成“骑手对应网点、对应老人”的送餐模式。

  老人在家轻点按键,美味的餐食服务就会上门。近年来,创新开展老人“一键助餐”服务,成了西湖区启动老年助残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根据辖区实际,西湖区积极推行两种“一键助餐”方式,相关模式已在多个街道的“中央厨房”开展试点配送。

  有学有乐,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让老年人“老有所学” 多渠道丰富老年文化教育内涵

  去年7月起,在杭州拱宸桥街道建立的心巢文澜老年大学,创新办学形式,整合各项资源,把街道、社区打造为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重要阵地。

  心巢文澜老年大学引入社会组织心巢公益负责专业化运营,学校教学场地由拱宸桥街道免费提供,师资、教学器材和运营管理由“心巢公益”负责,成为杭州市首个政府与公益组织合办的老年大学。学校根据群众报名情况开设课程,设置有党建知识趣味、插花、老年营养与健康、玩转智能手机、旅游与文化赏析等9大课程。采用“导师+助教+志愿者”精品化教学体系,通过“秒杀”领办形式,组织各行业优秀志愿者将优质的教学服务送进社区,为老年学员提供服务;组织学员在自我介绍、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竞选班委,实现学员自我管理;学生报名就能入学,不限户籍。

  在江干区,老年电大实体化办学,春、秋两季共招收学员3.1万余人次,入学率占全区老年人口总数的16%;区老年学校开设11类课程38个教学班,共招收老年学员2064人次。

  杭州运新社区建成的全市首家社区实体化老年学校,8个街道有10个教学点,已全面实施实体化办学,6个教学点引进社会组织承接老年教育项目。创新智慧报名“最多跑一次”、免费送课“你点菜我送餐”、面授公益课程、微信公众号观看教学视频等各种文化养老新载体,多渠道、多形式丰富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内涵。

  政府搭平台优政策强服务

  多举措便利养老服务机构发展

  “在杭州市2018年7月举办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推介会上,公布拟实施社会化运营的200余家养老服务机构,吸引了来自全国近80家社会组织(企业)参与洽谈。”陈建义介绍,浙江省现共有1万多家社会组织(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政府通过搭平台、优政策、强服务等方式,着力助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其中,杭州市滨江区投资5亿元兴建的养老机构“阳光家园”,以公建民营的形式委托绿康养老集团运营管理,承租方享有20年经营权,5年内免租金,5年后按实际入住老年床位费的20%收取租金。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浙江省共有养老机构2290家,床位总数39.4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1226家,民办养老床位24.4万张,占比超过50%。已建成的2.3万家居家养老中心,由社会组织运营的占比30%。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趋于成熟,社会组织和企业成为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力量,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陈建义表示,由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比重已在逐步下降。

  建立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养体系

  破解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宁波成立“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

  “能一生为老,从事这份职业是我的幸运。”90后女孩曹媛是杭州市福利中心特护楼护士长,已经在一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5年多。

  她告诉记者,初到中心时,她接待了一位办理入住的独居老人李爷爷。因家中无人照顾,李爷爷已有好些日子没洗澡了,衣服破旧,隐约间还散发着一股酸臭味。护理员潘大姐连夜仔仔细细地为老人清洗了两遍身体,足足洗了四个多小时,第二天一大早,又将三大桶老人带来的已经变了味儿的衣服洗净晒出。曹媛说,这让她感触颇深,也让她真正意识到“养老工作”的意义。

  “养老工作人少事多,基层养老服务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养老护理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和扶持政策面临困难。”一名基层养老服务人员坦言,能抱着情怀在护理岗位干下去的并不是很多。

  养老人才培育有多难?省民政厅相关工作人员给记者讲了一个案例。海盐县通过政校合作的方式,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三年制养老服务专业,四届共招生105名。为留住护理人才,规定实习期内享受不低于全县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实习津贴,转正后薪酬待遇不低于上年度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2倍。去年6月,首批28名实习生进入各养老机构工作,然而目前仍在岗工作的只有12名,其余学生因无法承受工作压力主动解除了合同,退回部分培养费另谋职业。

  “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目前还存在供需矛盾突出、护理人员难找、缺乏专业的护理培训等问题。”面对专业养老人才的短缺,宁波制定出台了《宁波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创业和入职养老服务机构补助办法》,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独立的“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设立了养老护理、健康等6个专业,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中短期培训逐步拓展,推动养老服务人才培育集约发展、规模发展、特色发展。

  在推动养老服务发展上,浙江省级层面也出台了不少规定和措施。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全面放开养老市场服务,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让老人不仅有所养,还能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