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杭州楼市 > 城建规划  

大运河文化带这张美图如何绘 专家学者在第二届运博会上开启“头脑风暴”

2020-09-14 10:05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记者 沈听雨 / 编辑:吴洵非

导语

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是活着的历史。她贯通五大水系,串联七大古都,连接起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条“母亲河”。

  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是活着的历史。她贯通五大水系,串联七大古都,连接起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条“母亲河”。

  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运河沿线城市要如何串珠成链,合力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当现代文明与千年文脉叠加,大运河又将爆发怎样的发展动能?近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简称“运博会”)在无锡举行,大运河沿线30多个城市、境外28个国家(地区)的人们在此聚集,共话运河保护传承,为大运河发展汇智聚力。

  大河汤汤,文化绵延。今年是《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启动之年,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开局之年。时值大运河申遗成功6周年之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加速键”。这条流动着的千年文脉,已然摊开了一张“活化”地图,焕发出蓬勃生机。

  空间

  串珠成链

  建起朋友圈

  北发燕赵,南抵吴越,流经8个省市,大运河贯穿南北。曾经因漕运而紧密联合的城市,在时间的冲刷中,逐渐成为散落各处的记忆。

  湖州的丝绸、绍兴的黄酒、江苏扬州的漆器、安徽界首的彩陶……本届运博会上,运河沿岸城市的特色元素纷纷亮相。如何让它们互融共通,一起讲述大运河的故事,成为与会专家议论的焦点。

  “大运河城市群同宗同源,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开发,一定要形成合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作为一个国家视野上的文化带,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我们要提炼其文化意义、价值资源,而不是局限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强调某一段独特的地理风貌、小镇风情、历史故事。

  就在本届运博会上,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联盟正式成立,寓意着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产业迎来了深度的互动、共振和协作。一个运河沿线的大型“朋友圈”开始形成。

  具体到地方,还可以架构若干中小型“朋友圈”,细化和强化运河沿线的连接。

  比如,在浙江,今年4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发布,提出要在充分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兼顾科学利用和适度开发,按照“河为线、城(园)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布局思路,构建“一廊两片多组团多线路”的空间格局。

  再比如,日前,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杭州运河文旅集团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大运河唐诗之路建设,以京杭大运河和古镇集群为纽带,串联水上古镇节点游线,培育大运河“走运之旅”,共同打响了杭嘉湖一体化大运河文旅品牌。

  嘉兴市文广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三地将主动整合大运河诗路旅游优势资源,设计推出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大运河旅游特色产品。同时,共同推动大运河古镇联盟建设,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输送大运河杭嘉湖一体化客源,打破城市之间的市场壁垒;共同开展大运河杭嘉湖一体化旅游推广,建立大运河诗路互为目的地推广联络机制,互通市场信息和旅游政策。”

  碧波涟涟,古韵悠悠。这条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大运河,如今随着沿线城市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运河风情,并凝聚成了一个号召力强大的文旅品牌。

  楼船夜雪,瓜洲横渡;烟花三月,可下扬州。炎炎夏季去杭州看接天莲叶和十里荷花;中秋月圆,去无锡于欸乃的桨声中乘舟穿过“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向记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他表示:“随着运河沿线城市携手共建,我们可以串起四季运河的休闲、亲子、研学、时尚等跨区域旅游项目,让运河成为纵贯南北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时间

  绵延不绝

  融入生活中

  大运河的漫长,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上的。从古至今,大运河孕育了无数灿烂的文化。尽管时光流转,运河从未停止过她的脉动。

  当下,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历史与市场的关系,寻找运河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运博会上,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可能也不必要穿越历史回到过去,而是要在功能重构的基础上赋予文化遗产当下的意义。

  在本届运博会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嘉兴馆内,现场展销的嘉兴秀洲农民画,描绘了农民泛舟运河的劳作场景,纸艺微雕作品则展现了王江泾镇莲泗荡的国家级非遗江南网船会现场,每一件非遗作品的背后都彰显出大运河对嘉兴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馆区工作人员表示,如今,每年清明和中秋时节,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渔民、船民仍会前往莲泗荡的水上庙会,祭祀、会亲、娱乐、商品交易,船队从莲泗荡延伸至古运河,长达5公里。

  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而是绵延不绝的生活。戴斌表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经验表明,越是走近民众生活,就越有利于文化传承。事实上,大运河孕育的多种文化形态,现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夏季的夜晚,杭州拱墅区运河边的一座老宅,总会时不时传出笑声、掌声和叫好声。这里是拱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点老开心茶馆所在地。青砖小瓦、天井院落,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宅如今是一家展现杭州民俗文化的茶馆,日常有杭州小热昏、杭州滑稽戏等民间非遗曲艺表演。杭州小热昏非遗传承人俞康乐告诉记者:“杭州小热昏是诞生在运河沿岸的一种传统艺术,如今仍在运河边表演,并为许多人所喜爱。”

  目前,拱墅区已修复小河直街、桥西直街、大兜路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并依托运河沿岸老工业厂房、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建成5家博物馆,布局了38家非遗保护基地。

  戴斌认为:“当今,我们以旅游的名义开发文化资源,不只是单纯复原历史的时空,而是基于文脉梳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让大运河成为沿线省市城乡居民的品质生活空间,让所有认同大运河、向往大运河的游客方便到访,并获得更有品质的体验。”

  站在拱宸桥上眺望,能够看到依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运河文化正融入百姓生活,大运河杭州段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一艘艘运载着五湖四海游客的游船缓缓驶来,不远处的广场上,几位老人闲适地散步,旁边的博物馆门口,背着包的少年结伴而出……

  未来

  数字赋能

  驶上快车道

  未来的运河还会有些什么变化,是运博会上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如何利用新技术激活大运河IP的一池春水,让流淌千年的运河更有活力?从运博会上人气爆棚的“全息5G大运河”展区中,或许得以窥见一二。

  扬州三湾、无锡清名桥、苏州盘门、淮安清江浦……站在屏幕前,仿佛置身于一艘乌篷船上,眼前一一掠过的正是江苏省沿线8个运河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三面环绕的裸眼3D视频,用VR镜头观看运河沿岸的景观等等,让前来观展的观众感到震撼和惊艳。家住运河边的陈女士告诉记者:“用5G+AR+VR看名桥,就仿佛自己正在桥边散步一样。”

  以科技承载文化,用科技表达文化。“全息5G大运河”正是结合5G、AR、VR等新媒体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为运河文化插上了“数字翅膀”。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对“推进信息化与文化相融合”提出要求:推动大运河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深度融合。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晓刚看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基建”,为大运河这样具备历史人文经济综合价值的大IP做好赋能,正当其时。

  王晓刚表示,数字化技术能让文化遗产重焕生机,有力推动了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在他的设想中,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大运河的老照片修复成高质量的照片,通过大数据恢复大运河沿岸古建筑当年的场景;可以开发出更智慧的导航,串联起大运河沿途各城市和景点,并实现基于游客偏好而进行的个性化内容推荐;还可以通过情景化、沉浸式的传播模式,形象生动展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让运河流淌到每个人的眼前和身边。

  近年来,杭州市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一直致力于数字化推广,助力大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从2018年底开始,他们与浙江大学合作展开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数字化保护项目,对拱宸桥进行全方位三维数字化,为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展陈展示、公众教育等提供准确数据和真实的三维模型。这同样也是杭州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数字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探索。

  新技术的引入,也为大运河文旅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特别是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当下,文旅产业加速驶入“数字化”的快车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运营常态,而“互联网+运河文化”助力大运河IP活化,增强了大运河的生动性和表达性,让经典的大运河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于大运河,他们这样说

  我建议打造大运河IP,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好运河故事。不妨为大运河IP设计年轻人喜欢的“新玩法”,让他们在运河沿线景点旅游时获取新知识,增强参与感,充分调动积极性。

  ——上海哔哩哔哩科技公司党委副书记朱承铭

  我们要利用运河沿线地区优质的头部旅游IP资源去捕捉、沉淀、挖掘其背后的数据资源,发挥头部旅游IP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美团点评集团副总裁陈荣凯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