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图片20180911104245_b.jpg

齐聚一堂,心窝暖

  一个大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邻里关系是地域关系中最基础,也是最紧密的一种人际关系。上周六下午,一场温馨热闹的2018村民迎新会在良渚玉鸟流苏诗外空间举行。在良渚文化村住了七、八年的老村民与还在装修尚未入住的新村民们欢聚一堂,聊村里暖心事,重温《村民公约》经典。他们说:“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村民’,希望这样和睦友爱、与邻为善的邻里文化能够在良渚文化村传承下去,希望我们的家园能从一个梦想居住的地方真正成为一个理想生活的地方。”

  “两年前,300多位邻居为郡东生病的肖警官祈福;去年夏天,全村发动寻找走失的80多岁老太太;今年初,邻里自发组织北归行动;上个月,民族舞队建立的爱心互助群帮助生病的阿姨渡过难关……”“一家之长”、良渚文化村社区党委书记徐一峰说,邻里和谐是社区和谐的基础,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文化村社区着眼于提升居民幸福满意度,将建立新型和谐的邻里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切入点,近年来文化村邻居的暖心故事不断涌现,希望每一位村民都能成为“善治社区”的参与者,更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北归行动的发起人Tony大叔对良渚文化村的热情一直未减。他记得2011年时文化村入住率只有20%,走在村里很少见到人。后来,几个热衷于组织活动的老村民开始“搞事情”,村晚、旗袍趴、化妆派对、年夜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搞一次。“因为大家都熟络了,所以一呼吁就搞起来了,而且是越搞越来劲。”Tony大叔也希望这次迎新会之后,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小区的特色组织起来,“什么形式都可以,几碟瓜子,几盘水果,喝喝茶唠唠嗑,新老邻居很快就认识了,一旦熟识之后,很多不文明行为就会不好意思去做,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自律的习惯。”

  “村干部”沈老板2007年入住文化村,他笑着说:“有一个辨认是不是村民的方法,就是看停车时车头是否朝外停放,因为《村民公约》里面第17条就是这样写的。”沈老板在他的《走进梦想小镇》这本书里写道,“村民”这个词在良渚文化村具有特殊的含义,它代表着一种社区的身份认同。

  王一峰是良渚乐跑团的发起人,这支队伍已经组建了四年,如今发展到300多人的规模。“现在,跑团中共有跑友加义工65名。每周三早上,他们都会坚持跑山捡垃圾,风雨无阻,至今已经开展了300多期,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跑起来。”

  迎新会上除了老村民代表,新村民也来了不少,他们大多是被文化村的好环境和好邻居吸引来的。2018年入住锦云坊的孟孟,平时工作都在上海,为了参加这次迎新会,特意赶回来。这位在东北长大的姑娘,印象中小时候家里从来不关门,邻里之间经常串门儿,所以她自称是一个“在邻居家长大的孩子”。“良渚文化村让我重拾了儿时的情结。”她颇感慨地说。

  如今的良渚文化村,既是良渚旅游线上的一颗善良明珠,更是良渚基层治理中的一块样板。“邻居见面主动问好”“购物买菜,用环保袋或竹篮”……玉鸟流苏小区锈墙上镌刻了26条“约定”,每条都由“村民”自发提出、讨论、通过,这是良渚文化村于2011年制定的《村民公约》,但它并不只是简单的公共行为准则,它是村民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为创新社区治理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将“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将外在规定转化为居民内心自觉,成为自觉承诺的约定。以《村民公约》为切入,近年来社区吸引了一大批志愿者加入到社区服务中来。目前在册“公约”志愿者人数已达500余人,社团组织30个,他们积极参与交通引导、垃圾分类宣传、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功重拾人际关系中的尊重与礼序、互助与关爱、友好与温情,切切实实营造文明清新的“好社区”氛围。近两年,村内还兴起了由村民自发组织的诸如元宵节、市集、众筹年夜饭、邻里宴等活动。每年3月中旬良渚文化村都会开展“村演、村集、村讲、村游”等项目的“村民日”活动。这些活动向社会展示良渚文化村的尊重与礼序、友好与温情。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活单元,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网罗全国各地居民的良渚文化村社区,曾经也面临社区居民生活背景不同、文化差异明显、收入差距过大等带来的管理难题。在社区、物业、居民的齐心协力下,这个本就优美的地方,逐渐勾勒出“理想生活”的蓝图,正朝着“有标准设施、有服务载体、有管理创新、有国际氛围、有人文价值”的国际化示范社区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