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康养联合体”,到底有什么魔力?
导语
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康养服务。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是大多数老人的心愿。怎么提升老人居家养老的品质?
从去年底,杭州推出18处康养联合体建设试点中,主城区有4处设在“居民家门口”。今年,杭州继续推出21个康养联合体试点,主城区有9处在“居民家门口”。
当康养项目不再囿于医院或养老院,而是来到百姓家门口。这半年来,百姓反响如何?记者进行了全方位调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方面是老人和家庭对专业康养指导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康养专业人才的缺口。随着政府对专业人才培训力度的加大,以及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的品质,会有进一步提升。
杭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凌超表示:我们的思路是“养老服务设施跟着老人走”“养老服务跟着老人走”。未来预计到2025年全市建成100个康养联合体,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康养服务网络。
规范的康复训练 让偏瘫老人迈出新生第一步
在丁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房间里,李爷爷推着助行器,一步,两步……五步走到卫生间门口,他动作很娴熟,无需人搭把手,前后5分钟,李爷爷已上完厕所,回到床边。看着老伴的身影,任奶奶感叹:“恢复成这样子,半年前,我想都不敢想。”
2019年10月,76岁的李爷爷脑梗后出现右边偏瘫,喝水会呛到,说话口齿不清,右边手脚都蜷缩起来,生活自理都很困难。任奶奶回忆那一年,“真是身心俱疲!”
转机发生在半年前。老人家来到丁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它也是康养联合体试点。入住前,康复师为李爷爷进行身体评估,并在杭州绿康医院康复科主任林咸聪的指导下,制定了专门的康复计划。“老爷子错过了中风后6个月的黄金康复期,属于重度护理,他的康复首先需要锻炼关节活动度、肌力和吞咽功能。”林咸聪说。
“这里有专门的康复师和康复机器,比家里照护得更加专业。”任奶奶指着养老服务中心三楼那排康复机器,“这可都是老伴儿康复训练的秘密武器,这是练腿力的,那是练上肢力量的,花样很多嘞。”
按照康复计划,李爷爷从每天20分钟的五行操开始,然后慢慢练习坐、站等基础动作。任奶奶称赞康复师黄明明很专业。
养老服务中心主任丁理想带记者走在养老中心的走道上,这20米路,栏杆拉杆特别多,“3个月前,老爷子走几步就要歇一会儿,现在推着助步器,旁边小伙子只要轻轻扶着,他能走20多分钟呢!”丁理想说。
让家人更惊喜的是,李爷爷能清楚说话了。今年3月,为了练习李爷爷的吞咽能力,林咸聪特意为他设定了读报时间。
任奶奶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了几段发送给家人的视频。在3月6日这段视频中,李爷爷读报听不清,一分多钟里,三次被口水呛到;而最近这段视频中,李爷爷读报的内容,记者仔细听了一下,可以听清70%以上。
说话这会儿,李爷爷正踩着四肢联动机,看到记者走过来,比画了一个V。林咸聪看着机器上的数值,表扬李爷爷:“恢复得蛮好,我给你调整了方案,加大一点阻力,这样下次走路更有劲!”
指导老人跳专业“广场舞” 让老人在失能之前提前预防
布点到社区和家门口的康养联合体,不仅仅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更为广大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群服务。
浙江医院运动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黄雄昂说:“其实不仅仅是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需要康养,有的看似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存在失能风险,同样需要康养。”
今年,一整套体适能操和体适能评估体系,率先在西湖区打造的康养联合体推出。“手向上抬!坚持一下!”在遐龄荟留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个平均年龄75岁以上的爷爷奶奶跟着台上的领舞,和着音乐,或缓缓转身,或抬腿保持……中心主任杨佩佩告诉记者,每周一三五下午2点,康复师会带领辖区老人跳体适能操,这操是由浙江医院康复科医生研发的,很受老年人欢迎。
身穿红马甲的管理员张月婷在台上领跳,康复师刘文娟则是活动场地内的观察者,不时做出提醒:“爷爷,你腰不好,这个动作别做!下次要记住……”
跳完操,稍作休息,在旁边的器材室,刘文娟挨个给老人测试体适能情况。刘文娟说,“陈菊花奶奶60岁时得过脑溢血,80岁的时候,发过脑梗,虽然现在行动无异常,但两次心脑血管疾病后,肌力和手部力量明显减弱,上次测评分数就不高。所以我们建议她,每天不能把自己关在家里,大幅的活动要有,避免关节和肌肉退化,比如出门爬家门口小山坡和爬楼梯。”
对陈奶奶,刘文娟鼓励道:“你看,这抓背测试,上次距离目标是23.5厘米,这次是22.5厘米,进步了1厘米,说明你每天锻炼很有用,要坚持下去。”陈奶奶听了,脸上绽开笑容,连声说好。“前段时间,女儿要我搬到市中心住,我是不搬的,这里有人管我身体,管我锻炼,比我自己都上心,挺好的。”
在大关街道,居民刘英娟买菜回来,她指着家旁边的乐龄家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感叹,“这地方原来是车库,现在做了康养联合体,里面老人护理、康复健身都有,就是下楼走几步路的功夫,真当蛮方便的。我肩颈不行,那边康复师教我用大厅里的肩梯,每次做个十多分钟,也就十多天,明显觉得肩膀松了许多。”
乐龄家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日托喘息服务也让居民赞不绝口。如果要出远门一段时间,或想缓解一下压力,家里的老人可以暂时托付到这里。
康复师们分析,家门口的康养联合体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专业指导,私人定制,离家不远,未雨绸缪,这四方面因素将大大提升老人晚年生活品质。
康复师是社区“明星” 四五十岁懂老人心的康复师最稀缺
“叔叔,您的手型应该是这样,这样爷爷翻身就会舒服很多。”紫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康复师竺颖影正在居民家中进行“为卧床老人起身”的实操示范。她讲解的对象是家住新工社区的退休老人张勇清,他要照顾92岁中风的老父亲。
在康养联合体中,经验丰富的康复师带来的不只是专业指导,更是信心的传递。丁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康复师黄明明说:“老人们就像小孩子,练着练着就想放弃。这时候,我们就要激励他。让他们进步一点点,对老人晚年生活品质提升都是一大步。”
在家门口,一个懂专业技能又懂心理的康复师是明星一样的存在。和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康复师廖伟伟说:“83岁的陆爷爷就住在我们小区,他中风后出院来我们这里康复,刚开始时,站都站不住,两个月后,老爷子推着助步器回家,现在每天自己上下楼,还提着水果来看我。周边好多老人家都认识我,好几个是‘铁粉’,每天都来锻炼!”
记者采访了杭州10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和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留下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紫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丁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4家中心,都配备了1名康复师。更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是依托各自所属公司的康养人才,借力所属街道的医疗优势,开展服务。丁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是绿康医院,“绿康医院30多位康复师可以轮班来我们这。”负责人丁理想说。
记者了解到,通常康养机构招聘康养专业人士分为院校招聘和社会招聘。“当前康养人才社会需求旺盛,具备专业的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很抢手,想从社会招聘比较难。”乐龄家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郭福琴说。她所在的宏恩医疗健康产业集团与杭州城东医院开展联合培训,破解行业用人荒。
走访杭州各大康养联合体和康复机构,记者发现,康复师大都集中在25—35岁年龄段。“毕竟国内有康复专业也就是这十年的事情,还处于起步阶段。”廖伟伟从业6年,康复专业毕业,一个班15人,如今还在康复岗位上的人屈指可数。紫阳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沈旨英则呼唤40—50岁的康复专业人才,“这个年龄的康复师,更懂老人。”
“从全国来看,康复人才的缺乏普遍存在。所以,不管是康复机构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不遗余力以各种形式培养康复人才。”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养老处处长吴强说,民政部门也与卫健部门联动,鼓励多点执业引入康复医师,同时准备在养老护理员上岗培训课程中,嵌入康养内容。“算上杭州养老机构、服务中心以及服务机构,护理员队伍共有一万余人,将这部分人员调动起来,具备康养技能,这将有力缓解康养专业人才不足的局面。”吴强说。在西湖区,已建立区级康养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医护人员、养老护理员、家庭照顾者等相关人员培训25期2130人。仅今年6月份,就开展了体适能筛查培训三期。
记者手记
不仅养得了,还要养得好
在康养联合体和老人聊天时,印象最深的是老人的笑容:得到满意的建议和指导,笑了;走完50米后,笑了;被康复师表扬,笑了……“绝大多数老人家很听话,积极得就像小学生。”康复师的感叹,折射出老人对于高品质养老的迫切和期待。
记者拿到民政局提供的康养联合体试点名单,第一个冲动是拿出手机查一查,哪些点离我家最近。每个家庭都有老人,老人健康,是整个家庭的福气。
记者也发现,很多周边居民不知道自己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有康养功能,原因之一是观念有误区。“我以为只有病残的才会去那儿呀。我家老人看着还挺健康的,原来康复师指导锻炼更有效啊。”“骨折后,原来马上做康复,恢复才快。”……
康养联合体要叫好叫座,不仅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老人和家属改变观念。
在杭州市民政局的规划中,到2025年,全市要建立100家康养联合体。随着时间的推进与认识的提高,这些试点将产生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最终高位提升杭州老人居家养老的生活品质。
有关康养联合体的关键词
服务
市民家门口的康养联合体
目前,康养联合体有省级康养联合体、市县级康养联合体、乡镇级康养联合体等模式,其中乡镇级康养联合体是以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联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康养服务,就是在市民家门口的康养联合体。
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养老处处长吴强告诉记者,目前,在杭州主城区,已有这些乡镇街道级康养联合体建设试点,提供器材锻炼、康养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对象:中风偏瘫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目前生活尚能自理,但存在失能风险的老人;各种急慢性损伤,比如颈椎病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等;还有手术后功能康复患者等。
观念
失能高风险人群有必要提前锻炼
从去年4月开始,西湖区民政局与浙江医院运动康复医学团队合作,在西湖区11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老年健康体检工作,开展老年人失能风险筛查。截止到今年3月,完成7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筛查14037人,其中筛查出失能高风险人群2110人(比例15%)。
浙江医院运动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黄雄昂告诉记者,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一种慢病或者多种慢病的人,长期营养不良的人,单纯肌少症患者,得过恶性肿瘤的患者,有过中风的患者,都是失能高风险人群。
“失能高风险的老人,需要生活方式的介入管理,特别是体能锻炼的科学化指导。而这,可以通过家门口的康养联合体来进行。”西湖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工作人员蒋小燕说。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