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原创频道 > 王玛咪个人页面  

20年,造梦乌托邦,杭州有了一个无法复制的社区…

2020-10-29 11:52 来源: 浙江在线 / 记者: 王玛咪 / 编辑: 姚曹洁

  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10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玛咪)20年,一颗树苗可以长成参天树冠,一个婴儿可以成为翩翩少年,一个社区,可以发生很多很多的美好。

  以感性为经,理性为纬,20年间,在占地万亩的良渚土地上,万科打造出一个乌托邦式的田园社区。

  把土地变成社区,持有并经营,在长期主义为主导的社区营造下,良渚文化村唤醒了上万同类人,将城市化进程中,关于理想生活的诗意想象,变成一幕幕上演的现实场景。

  当万科的朋友说,良渚20年了,作为一个体验、观察和见证了良渚文化村多年发展的旁观者,有什么感触?

  迅速在我脑海中蹦出来的,是一张张鲜明的面孔,他们是良渚的建设者、服务者、居住者……这些具象的个体,他们在文化村找到内心的节奏和归属,拾取人生的真味和喜乐,也为文化村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蕴特质。

  “良渚文化村承载未来的人居梦想,十年以后变成中国的最佳居住地”是万科开发的初心。历经20年的生长,如今的良渚文化村,不仅仍水草丰美,搭配匀亭,人、社区、自然,已然形成互为滋养、和谐共存的生态。

  一种温润的、亲切的、正向和谐的社群理念,引导、延续和创造着良渚古老土地上新的文明。

  方海峰:参与良渚建设,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好

  “微更新完成后,白鹭公园里全是人,老人年轻人孩子都玩得很开心,还给现场忙碌的工程和设计同事点赞,这让我们参与建设的团队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好。”

111.png

焕新后的白鹭公园 


  主导良渚文化村20周年社区焕新计划的方海峰,既是万科杭州首席产品官,也是资深村民。他在深夜发了条近千字的朋友圈,来铺陈此次工程,对细节苛刻考量和对项目严肃反思的背后,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特殊情感。

  13年前,大学毕业进入万科的方海峰来到良渚项目,正逢白鹭公园交付,之后的他成了村民,见证了公园里一颗颗小树长成茂密树林,也看着在丰水期来小河道里抓蝌蚪的孩子,一年年变高大壮硕。

222.jpg

鸟瞰视角下的良渚文化村

  事实上,方海峰所在的团队,他还不算“老人”。司龄同步文化村20年的人,比比皆是:比如万科杭州资深副总,原良渚文化村董事长陈军,当年以浙江省作协副主席身份转行到地产,经历了文化村从拿地到当下呈现的每一天;良渚文化村总规划师、万科杭州副总经理丁洸,也随着文化村项目在良渚深居简出了20年……

  团队中更多的人,则和方海峰一样,毕业就来到文化村,居于此,干于此,事业和家庭,都扎根在这块土地之上。此次焕新计划负责景观的杨苏苏,所有作品都在良渚,从教堂到艺术中心,每一颗树,每一朵花,从设计到栽种到养护,都亲力亲为。“每年春天看到朋友圈里,那么多人在樱花树下留下美丽的身影,都觉得很满足。”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前的樱花道,已成为每年早春时节杭州人蜂拥打卡网红景点。

333.jpg

樱花季下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像打造自己的家一样,去呵护这个项目。”你设计的公园,也是你孩子的游乐场;你规划的游步道,也是家人散步休憩之处……这帮良渚的建设者,以更细腻的视角,更感性的情怀,更严格的标准,塑造着文化村。

  事实上,在商业规则和逻辑下,打造理想社区,时刻面临着取舍和考验。“劝学里地块后面才拿的,都拿来卖肯定更简单也更赚钱,但作为文化村的一块拼图,我们还是保留了不小体量的商业,交付后自持运营,保障组团住户的生活。”方海峰说,在文化村的每个规划环节,首先思考的都是“人”。

  项目背后,是万千众生。正是源于这样的人本思想,良渚文化村克服了行业诱惑和市场冲击,始终坚持着连贯的开发思路。

444.jpg

  竹径茶语组团实景

  时间是最严苛的检验,这个稳定的核心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最初高规格整盘开发思路,才让现实中的文化村最大限度地接近理想中的梦想栖居之地:宁静与美丽的环境愈加厚重,建筑深深地嵌入在自然景观之中,社区内交通和商业配套保持着人性的尺度,成千上万的人在此安居乐业。

  “拥有5个湖泊、6个公园,居住着三五万人,楼高限制在四五层,以步行5分钟的距离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以每小时5公里的步行速度建立的宜居社区。”CITIVAS事务所总裁约瑟夫·胡达看到今日的良渚,他一定不会对自己当年花3个月时间爬遍良渚每一座山头所绘下的蓝图感到失望。

  王一峰:不止是跑步,更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纯粹的联结

  “通过运动,村民拥有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的生活。”带着这样简单的初衷,王一峰身体力行地影响了越来越多居住在文化村的家庭。这一跑,就是6年。

  从最开始的三人行,到现在,良渚跑团已有超500名“团友”。对于发起人王一峰来说,收获的不止是60斤的成功减重,还有一帮如同家人般亲切的“跑友们”。

555.jpg

逐渐壮大的“良渚跑团”

  “因跑步结缘,不论身份地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纯粹。”在王一峰看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邻里之间似乎出现了“真空地带”。

  而跑团打破了这一隔阂,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一直延伸到平时生活中的互帮互助。“不夸张的说,团里的‘兄弟姐妹’甚至有几个还有我家的密码锁。”这样真挚的感情也是王一峰最引以为豪的地方。

  除了每周六的例跑外,在周三早上的五点半,跑友们更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跑进大雄山,在运动的同时捡起沿途垃圾。

  始于良渚跑团的环保行为也让更多“村民”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重要性。“现在很多人上山,都下意识地自备袋子,将产生的垃圾自觉带出来。”

666.jpg

  “小手牵大手”公益活动 

  公益环保的意识,从小输入在了良渚文化村的孩子们心中。在良渚滨河公园开展的“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小朋友们也参与到捡垃圾爱环境的日常生活氛围中。

  随着规模的扩大,如今的良渚跑团也有了更为规范的组织架构,由技术部、医疗部、纪委部等组成的9大部门,为整个社团的运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更难能可贵的是,良渚跑团思考到了运动背后的救护支撑。团内定期开展心肺功能救护等急救培训,一些团员甚至拥有专业的救护证。而这样的专业性,也在不经意间渗透到了生活当中。“在之前,村里就出现过好几例突发情况,病人们都在救护车到来前得到了宝贵的救助。”

  “跑团不是我一个人的,从来都是属于大家的。”在王一峰看来,良渚跑团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大家的生活,增进社区间的和睦关系。“大家聚在一起也让每个人增加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跑团每年也会进行团长换届选举,让人人都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777.jpg

  在“大屋顶”层出不穷的文艺活动

  良渚跑团,仅仅是丰富的社区文化一隅。现阶段,良渚文化村各类大大小小的社团多达30余个,小镇节日有10多个,“村民学堂”讲师有100多位。在大屋顶艺术中心,“樱花季”、“仲夏夜”等文艺活动IP层出不穷,成为杭州乃至省内文艺爱好者的精神园地。

  在刚落幕的良渚文化村20周年文化周“奇妙家年华”活动上,多个社团、村中达人与迪士尼朋友一起同台表演……多才多艺、人才迭出的村民们,以高度的参与感,满腔的热忱,将对社区的爱融入进社区生活的毛细血管内。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维系着邻里交往,同时也制作了人们对居住地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888.png

“米奇米妮惊喜现身良渚文化村

  在文化村,业主习惯被唤作“村民”,喜欢这个标签,其实是他们对良渚文化村的居住环境和文化价值的认同。这群因向往田园生活而聚居的“村民”们,有着相同的特质,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受通勤的制约。对诗和远方怀有热爱,更关注内心的需求。

  基于相互的认同,他们在文化村建立起了生活互助和情感联结。不论是组织社群还是共同建设社区,都会产生共鸣。像是王一峰这样的社区意见领袖们,汇集起村民的力量,共同将雕刻在玉鸟流苏广场绣板上的《村民公约》落实在了生活在良渚文化村的每一天中,文化的凝聚力像是无形的大手,将共同的价值观浸润渗透在每个人的内心中。

999.png

  村民公约墙


  “政府、开发商、村民”三股力量相互支撑、互相补充,正是理想的社区治理模式。

  可以看到,在邻里有爱的氛围中,“有温度、有体验、有参与”的现代公共自治理念,正不断的在这片蓝图上不断蔓延。

  张劲松:持续运营下,从无到有的多元化试验田

  “把企业理念和价值观朴实地融入到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配套当中去,良渚文化村就是最好的试验田。”20年深耕,实现从无到有,良渚君澜度假酒店和村民食堂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常驻“村民”的张劲松见证了这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生活配套。

  在张劲松看来,良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和充满田园情怀的开发理念,使得这里成为了许多人心之所向居住之地。而要真正成为第一居所,则有赖于万科持续的配套建设。

101010.jpg

  良渚君澜度假酒店航拍

  2006年,万科接手良渚文化村。当时的文化村位置偏远,缺乏基础生活配套,很多人喜欢这里的环境,但往往只能周末来“旅居”一下。万科于是定下了“配套先行”的开发基调。从基础生活到精神层面,进行配套的系统性规划、投入、培育。

  民以食为天,良渚文化村最早开始运营也是最有口碑和影响力的,当属“村民食堂”。健康又实惠的菜系,不仅吸引了村民,也让很多食客慕名而来,村民食堂的豆浆和油条,一度需要起早排队才能抢购到。

111111.jpg

  村民食堂让人嘴馋的实惠早餐

  而作为万科在产品、物业管理及丰富社区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先驱,村民食堂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还成为米兰世博会万科馆的主题。

  食街、商业街、酒店、养老中心、艺术中心……这些诞生于良渚文化村的“业务板块”互相合作互相渗透,深入社区日常生活,共同促成了今日良渚文化村醇熟的人居环境。

  良渚文化村或许无法复制,它的背后有历史的促成和时代的烙印。但文化村作为万科多元化能力的试验田,则仍在持续发挥着它的热度。住宅物业、居家养老、城市产办、商业运营、文化空间、文旅酒店……在良渚文化村先人一步进行的多维度能力探索和实践,为杭万发展复合业务板块提供了能力支撑,更让万科在行业始终保持着引领的姿态,甚至也影响着关于城市未来人居的探索。

  在即将亮相的万科杭州亚运村项目中,“超级底盘”让市场见识到了万科对大型、综合、复杂项目的把控,而这种能力也将覆盖在未来天空之城等未来社区的运营上。

121212.jpg

  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实景

  在良渚文化村这片试验田上,万科从单独的住宅建设者,发展到建设医院、学校、商场、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的配套服务商,并且持续地经营维护。在长期主义的社区理念主导下,今年,文化村进一步提出了对未来的思考,启动了系统的焕新计划。

  投入数百万的“文化村焕新计划”如今已初见成效。不仅是社区内的标识牌进行了增补上新,村民们喜爱的滨河公园,跑道和标识进行了升级,还有拥有草坪、林下、溪涧多重自然空间的白鹭公园经过微更新手法,修复了篮球场和照明,增加了更多的童玩及健身器械……

  与此同时,还有“玉鸟改造计划”,良渚文化村计划在保留原有惬意舒适生活氛围的情况下,既考虑便民服务,又提升配套生活设施。如今,陪伴村民走过多年风风雨雨的菜场、食街、村民食堂即将拆除再重建,让它们既保留原有村落记忆又与时俱进。“目前村内餐饮已是‘百家齐放’,这一层保障也是村民食堂全面升级的现实条件。村民们虽万分不舍,更多的则是期待村民食堂以全新的面貌回归。”

131313.jpg

  良渚文化村手绘地图

  良渚文化村是万科内部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项目。前期,文化村的很多配套维护、环境保护等投入,都由万科承担。而由居民主体、物业服务、基层政府及非盈利外部机构多方组成,在商业逻辑和成熟协商机制下,共同维护和助力文化村,则是万科目前积极探索实践的方向。

  一方面,秉承三好理念,万科物业成功组建了一支以“杭州好人”计良庆为代表的、富有担当的物业管家团队,旨在用创新的物业服务意识,将新技术与社区生活智能互联,实现数字化管理,打造数字时代的智慧社区。

  包括政府“法治”和村民“自治”的硬软结合下的良性互动已出现成效。良渚文化村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学习型社区、全国健康社区生活入围案例、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与治理先进社区、浙江省省级“民主法治社区”、浙江省低碳试点社区等荣誉。与此同时,杭州市首个村民众筹社区公益基金会也在此成立,进一步助推社区美好生活、良渚文化传承。

  期待,步履不停的良渚文化村,下一个20周年。

  结语

  常常有人问我,良渚文化村到底好在哪里。我无法直面回答,诗意居住的现实表达,太庞杂,太细碎,它的好,在每一个村民身上,在每一个场景里面,既具体,又抽象。

  结束采访离开文化村,天色渐暗,路过村民食堂,北面教堂的钟声正好敲响,庄严悠扬地回旋空中,人瞬间就安宁下来。

  工作至今,来文化村几趟已不计其数,为什么事来,见了什么人,说了哪些话,早已模糊。

  想得起来的,无非是,春日里,大屋顶艺术中心前那片温柔烂漫的早樱树下,邂逅的几张笑脸;是夏日里,阳光透过浓密的树荫投射在小路上,光影流转,像孩子们调皮的嬉戏;是秋日里,落叶划过镌刻着《村民公约》的铁墙锈斑时,发出的瑟瑟声响;是冬日里,路过清晨的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孩子们稚嫩而整齐的朗朗书声……

  内心的松弛,感官的愉悦,良渚文化村的好,就呈现于停留在文化村的每一个片刻里。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住在杭州网",并保留"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