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年味越来越淡 浦江板凳龙带你玩转春节
导语
今年是浦江全面禁止烟花爆竹燃放的第一年,跟以往春节鞭炮声此起彼伏相比,很多人都说年味都没了,但是每当耳边想起“铛铛”的敲锣声,又觉得春节才真的来了。
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2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杭艳)从“五水共治”取得全国的一片赞扬,到如今建设的绿色生态长廊,浦江的城市绿色生态建设一直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今年是浦江全面禁止烟花爆竹燃放的第一年,跟以往春节鞭炮声此起彼伏相比,很多人都说年味都没了,但是每当耳边想起“铛铛”的敲锣声,又觉得春节才真的来了。
扎起板凳龙喜迎新春
正月初一一大清早,中余杨宅村的明堂里人头攒动聚集了男女老少,热闹非凡。由龙头串联起来的一节节龙身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板凳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浦江的板凳龙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浦江县各个村的祠堂里基本上都有一个龙头,每到正月时分,村里的组织者们要去祠堂里“请龙头”。正月初四,浦江前方村的老人们就在给请下来的龙头画新衣,请下来的龙头还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开眼睛”,老人手拿着笔沾了水,用颤抖的手在两只龙眼上画了画,这也就预示着这条龙开眼了。
接下来就是将糊在龙身上的旧纸衣褪去,糊上新的纸,再由画匠画出龙鳞、龙尾等部位,一个焕然一新的龙头便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在祠堂里围满了前来围观的小朋友和街坊邻居,“我们都是一直在外地读书工作的,很少看见这种家乡传统文化,一般都来不及看见就要去上班了,今年村里开始得早,我有幸还能感受一下家乡的传统年味。”在外地上班的小何如是说。
走街串巷福气散满地
“请龙头”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村里每家每户参与这个传统习俗的时候了。家家户户扛着自己家的长板去祠堂里“糊灯”,用细细的竹条装扮成一盏一盏形状各异的灯架,在外面糊上纸然后画上画。
等一切准备就绪就是正式起灯的时候了,正月初六的中午时分村里便响起了一阵人们期待已久的敲锣声,这第一声就预示着每家每户要准备午饭了,过段时间又会想起忽近忽远的敲锣声,这第二声就是大家要准备吃饭了,当第三次敲锣声来临,大家就要背着灯上明堂里聚集“摘灯”了。
村里的明堂早已经就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人,一节一节的灯慢慢地连接起来,不一会就连成了长长的一条,紧接着龙头开始走了起来,后面也就紧跟着走了起来,大家慢慢地围成了一个圈。
不一会儿就听见周围的人开始起哄,让大家跑起来,有个习俗是“甩尾巴”,就是尾巴甩得越厉害说明龙越厉害,大家就一个劲地起哄跑快点,慢慢地中间的龙身便开始动起来,上下起伏,仿佛像一条真的龙在腾飞一样。
在村里热闹一番过后,前面的人一边敲着锣一边走出去,要到村里以及近村去走街串巷,都说龙头走过是吉祥的征兆,还会看见有不少老人对着龙头拜拜,希望带来好福气。
年味淡老传统不能丢
浦江板凳龙在2006年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浦江板凳龙的传统制作工艺会的人却是越来越少。
像一般的村里都是年长者在制作扎灯,会的年轻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而且很多人也不愿意去学习这些繁琐的扎灯、制灯、画灯工序,慢慢地去关注这些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按如今的发展态势,板凳龙这项民间运动很容易会后继无人。
“我们如今也在大力地发扬这些传统文化,尽最大的努力在支持各个村里开展这些活动,以前可能因为环境因素会限制,现在我们都是以鼓励为主。”一位县里的组织者说道。
在年味越来越淡的如今社会,唯有继续弘扬这些传统习俗才能保留最纯正的年味。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