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几十年的变迁 都在这位老人的“手账”里
导语
几十年时光,一台相机,用镜头记录一座城。82岁的谭启晓, 1957年因为工作,第一次接触了摄影,这架在他口里蛮高级的相机,一拿起来就是六十多年。所谓的手账,其实是谭启晓的摄影记录本,翻开这些本子,尺子仔细描绘的方格,认认真真粘贴的资料,电影插画般的配图,每个字符犹如印刷上去一般,偶尔还有拍摄心得。他还记得那天云彩不多,自己也没有带相机,于是用随身带的纸和笔记录了下来, 后来我又去拍的,每次转20度,五张照片拼成一张西湖全景图。火车站的变迁、城市道路的更迭、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杭州的一点一滴变化都在谭启晓的眼里、心里、相机里。
几十年时光,一台相机,用镜头记录一座城。
82岁的谭启晓,1957年因为工作,第一次接触了摄影,这架在他口里“蛮高级”的相机,一拿起来就是六十多年。
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谭启晓回到故土杭州。1982年,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海鸥4B照相机,于是留下了几十年杭城变迁的珍贵照片。
令人想不到是,每一张照片都有自己的“身份档案”,拍摄的时间、地点、光圈大小、快门速度……
去年,老人家把这份珍贵的资料捐赠给了杭州市档案馆,包括五万多张底片、照片以及四十多本“手账”。
6月12日,杭州市档案馆从谭启晓五万多张和杭州相关的照片中,挑选出了四百多张,一场以《“晓”视角,带您回看杭城》的摄影图片展就此拉开帷幕。
“这其实是我个人对杭州变化的感知,‘晓’刚好谐音‘小’。”谭启晓说。
所谓的“手账”,其实是谭启晓的摄影记录本,翻开这些本子,里面用尺子仔细描绘的方格、认认真真粘贴的资料、电影插画般的配图,每个字符犹如印刷上去一般,偶尔还有一些拍摄心得。
其中有一张西湖的全景画很吸引人,谭启晓说画下这张图片是一个大晴天,“拍照片之前我都会先画图,构图很重要。”他还记得那天云彩不多,自己也没有带相机,于是用随身带的纸和笔画了下来,“后来我又去拍的,每次转20度,五张照片拼成一张西湖全景图。”
这张谭启晓用半小时画完的图片中,远处的钱塘江、保俶塔、白堤、苏堤清晰可见,不仅如此这张设计院专用的纸上,还着了色,青山绿水,怎么看都像极了精心排版的板报。
谭启晓对西湖的记录很细致。1958年大旱,人能从湖底过;1976年冬天太冷,湖面成了溜冰场;1982年,西湖涨水,圣塘闸来不及排水……
火车站的变迁、城市道路的更迭、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杭州的一点一滴变化都在谭启晓的眼里、心里、相机里。
“我还能再拍几年,等拍不动了,就不拍了。”谭启晓说。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