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茂栖棠誉湾:三江汇流,创新高地,国际滨再腾飞
导语
在浦沿这城市战略的时空枢纽之地,世茂正预立在三江汇未来城市杭州样板的新窗
三十年前滨江轮动大开发的起点
三十年后杭州焕新,滨江再出发的新起点
一座桥,一个度假村和一个时代
杭州的滨江时代拉开了大幕,幕布后的第一个舞台便是一桥南。
钱塘江之畔,对望六和塔,独特的庭院式建筑,幽静的环境。
那是之江度假村。在它建成投入运营的时候,全国类似的度假型酒店只手可数。之江度假村创造了一个超前“沉浸式”体验版:室内外泳池、网球场、射击场、保龄球馆、卡丁车场、草坪酒会......酒店不只是吃饭和住宿,它还可以娱乐,可以休闲,可以度假,为生活在杭州,乃至整个长三角城市里的人们,打开了生活的新窗。
透过它,人们看到了城市生活的无限可能性——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有大批游客蜂拥而至,当他们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徜徉的时候,抬眼远眺便能看到跨过钱塘江的第一座大桥。
这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就在之江度假村的正北方,1.4公里长的钢结构桁梁横卧在江面上,它代表着中国在现代桥梁设计和建筑领域的第一次尝试,同时也是杭州这座城市跨越钱塘江的第一次尝试。
那是在20世纪40年代,距离杭州的建城已经过去了两个千年纪,尽管这条江最初的名字就叫钱塘,尽管它距离这座城的中心直线距离只有不到6公里。
但杭州城与江的疏离还未曾尝试过消减。
打开杭州的历史,人们会发现这座城市与西湖无处不在的羁绊。提到杭州,总是“三面云山一面城”,总是白堤、苏堤,总是断桥相会白蛇和许仙。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甚至让西湖在某种认知维度上取代了杭州,世界各地游客几乎都是因为西湖慕名而来到这座江南秀美之城。
从古典杭州到近代,甚至建国后半个世纪,杭州的城市发展也度过了漫长的“西湖时代”,未曾越过钱江。
直到20世纪最后几年,杭州城市发展空间产生巨大内迫力,西湖东岸展开的市中心无法再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活需要。双重局限之下,钱塘江近在咫尺,杭州终于将目光投向了一江两岸。
依托着那座历久弥坚的钱塘江大桥,杭州的滨江时代拉开了大幕,幕布后的第一个舞台便是一桥南。
1992年,之江度假村建成的同一年,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并代管滨江新区10余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职能;
1995年,杭州初步确立跨江发展战略;
1996年,杭州从萧山市划出了西兴、长河、浦沿三镇,成立滨江高新区;
1998年,跨过钱塘江,这一城市共识被写进了第四轮杭州城市规划中并在2000年完成报批;
从2003年起,中控科技园、东信、华为、UT斯达康、摩托罗拉等高新制造企业相继进驻,并汇聚了浙江中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杭二中的高教园区,快速推动板块的全面发展。
从西湖之城到钱江之城,杭州开始蜕变。
一桥之南,滨江之源,是一切的原点。
轮动,向东
从1992-2022,从一桥南到奥体,滨江区用三十年时间沿着潮流奔涌的方向,完成了一次波澜壮阔的板块轮动,杭州的城市能量版图也因此彻底改变。
2009年之江度假村——这个曾为杭州树起过当代城市生活新窗的地方——停止营业。
从1992年到2009年,之江度假村完整的见证了一个时代。
而下一个时代,舞台的中央,让给了“后浪”。从一桥之南出发,从这里开始,向东,不断向东。
2009年,阿里巴巴总部移师滨江区,占地15.2万平方米的园区落位奔竞大道。数千互联网菁英跨过钱塘江,为滨江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之后是网易,是海康威视,是华为。
2009年到2012年,短短几年,在政务办公系统和产业双驱动下,滨江互联网小镇快速奠定格局——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年营收过千亿,成为当之无愧的城市发动机。
2016年,G20峰会召开, 开幕式就在钱塘江边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距离阿里巴巴滨江园区不足7公里。G20峰会最后形成的公报里,出现了一个由阿里巴巴牵头提出的新词:eWPT,即世界电子贸易平台。核心是通过在线跨境贸易推进公司和政府层面对话,为全球中小企业在线贸易铺设商业基础设施,争取各国优惠政策。
世界将因此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在杭州,在滨江。
之后,杭州进入亚运会时间,滨江全面迎来沿江与滨奥的双域引擎齐发。随着地铁4号线、6号线“双铁”规划,之江大桥、彩虹快速路的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进入,使得区域配套全面升级,一桥南到三桥沿江板块脱胎换骨。
滨奥板块快速崛起,奥体中心、钱江世纪城、亚运村三足鼎立,托起了未来杭州的世界客厅。从1992-2022,从环湖到拥江,从一桥南到奥体,滨江区用三十年时间沿着潮流奔涌的方向,完成了一次波澜壮阔的板块轮动,杭州的城市能量版图也因此彻底改变,翻开与钱塘江共生的下一篇章。
潮回,裹挟着发展新潮,城市打开新希望
这不是我们熟悉的城市模样。反而,它更像一幅山水画,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山水画。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在潮汐力的牵动下,东流入海的钱塘江水返过身来,向东回涌,是为钱塘大潮。与之相似的,城市发展的浪潮也不会总是沿着一个地理方向线性前进。
奥体时代之后,滨江发展的潮头又回来了。
这次回归不仅仅是止步一桥南,而是沿着钱塘江上溯,向着源头,主动洄游。
那里有富春江,有浦阳江,有三江汇流。
452平方公里,这是三江汇的规划面积,几乎相当于6个滨江区的大小。其中重点管控区域面积就达到256平方公里。
涉及到杭州4个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和富阳区),9个板块(之江、转塘、双浦、浦沿、白马湖、湘湖、闻堰、义桥、东洲)。
这些数字勾勒出三江汇在规划层面的宏大,即使对城市规划一窍不通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它的重量。
然而,这还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远不是。
三江口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生态敏感性,决定了其绝非对标浦东而应向雄安学习,为中国新时代城市发展趟出一条新路,三江口既有山水人文的天赋,也面临水源地、通风道、天际线、四区协同等诸多挑战,所以探索这里有意义,探索的方向是未来生产生活方式、未来产业培育、未来城市组织方式。强调创新集成的概念,理念、方法、技术、功能、空间、政策之创新集成。如果说城西科创,打造创新策源地,城东智造,打造新制造高地,那么三江口科创+文创打造跨界协同创新高地,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打开三江汇的规划图,人们会发现,在45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60%的面积给了山脉、水体、湿地、农林绿地,居住、商业、产业只能瓜分剩下的40%。
这不是我们熟悉的城市模样。反而,它更像一幅山水画,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山水画。
9年前的初夏,《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全球华人终得一睹《富春山居图》的全貌。为了这次跨越海峡的展览,浙江博物馆为《剩山图》投保500亿人民币。500亿的保额不仅是对黄公望卓绝绘画才华的肯定,更代表了当代中国人对山水故国的向往,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式宇宙观的传承。
在富春江、钱塘江、浦阳江三江交汇之处,在同时面向拥江发展上下游两个扇面的转合枢纽,规划具有永续魅力的“杭州未来城市实践区”,或许是比守护国宝更大的传承。
以“魅力未来,无限江南”为愿景,将古典中国的精魂与当代城市生活融汇贯通,以江南大地为画布,以规划营建为笔墨,从城市区位、山水文化、创新资源、空间可塑性等方面综合绘制,再画一幅《富春山居图》:
“一川展卷”:通山连水,江水会城两岸和,
“两翼湘灵”:外联内有,半城山色半城湖,
“三江汇心”:链湘串岛,诗意汇心未来渚,
“田园组群”:城乡融合,坊巷寻梦江南苑。
这是继北有雄安平原营都后,南有杭州的山水营城,这是杭州建设“美丽发展的样板”,集中展示“中国魅力、杭州元素”的示范窗口,这是这也是中国的未来城市实践。
中国的未来城市应是更能体现中华营城风范的最原真的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在尊重土地,顺应山脉水源与纹理之间,涵养构建“中华风范、山水城市、田园里坊”的新营城范式,并为未来新生功能和发展做出适当留白。
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和杭州一起想象
在这城市战略的时空枢纽之地,世茂会推开滨江2.0时代的大门,为我们再次点燃改变生活,升级城市的星火吗?
让我们和杭州一起想象。
三江汇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它改变了对杭州的想象。
杭州用了三十年时间,蜕变新生,不再只是一座半城烟雨半城湖的大湖之城。在将钱塘江变成一条“城中之江”的通途上,杭州依然在不断制造新的想象。从主城区溯流而上,由桐庐而建德而淳安,235公里的河道由局限界线摇身一变为发展轴线,水体由阻碍而为景观带,为生态廊道,为产业通道。
无论是三江汇,还是拥江战略,在未来杭州的规划蓝图里,我们都能很容易找到一个特殊的“转合枢纽”。
它在钱塘江之畔,地处Z字大拐弯,北眺西湖烟雨,南望三江交汇,钱塘江上下游两个发展扇面在这里缝合。所谓地理枢纽,便是如此这般。
古海塘遗址公园与钱江一桥襟带左右,驯服一条河,跨越一条河,从古典农耕到现代桥梁,一部生产力的进步史就在这片江岸土地上。所谓时间枢纽,便是如此这般。
它的名字叫浦沿,三十年前滨江轮动大开发的起点,三十年后杭州焕新,滨江再出发的新起点。
智慧新天地、滨江富阳合作区、三江口规划,三大高起点的优质规划,让滨江超越滨江的永远只会是滨江自己。而浦沿,已置身在三大规划的叠加之中。
十年前,之江度假村从杭州的地图上消失,取代它的是世茂“之西湖”——世茂滨江模式的杭州实践。这不仅仅单是一个项目对另一个项目的取代,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的升级。
十年后,一桥之南再次迎来世茂。这一次,我们将看到什么?
在我们对亚运村充满期待时,在我们对钱江新城2.0规划才刚萌生初印象时,最新出炉的三江汇倒是率先抛出了首发之作——它就是位于一桥南,一样对望六和塔的世茂栖棠誉湾。
在浦沿这城市战略的时空枢纽之地,世茂正预立在三江汇未来城市杭州样板的新窗,为我们在滨江源点的人间烟火里,浸润一座象牙白的滨水洋房,她亦如出水芙蓉一般,娉娉袅袅而来。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