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楼市快报 > 浙江楼市  

数字化改革 为宁波海曙城乡接合部文明“智”治推开一扇窗

2021-09-25 17:05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万笑影 王健 共享联盟海曙站 孙勇 / 编辑: 吴洵非

导语

一幅人景交融、美美与共、和谐宜居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W020210925607538075974.jpg

  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的海曙城乡接合部

  宁波市海曙区的城乡接合部,似乎出现在“一夜”之间。

  2016年,宁波行政区划调整。29.4平方公里的老海曙纵深向西,新辖9个乡镇街道,面积剧增20倍,原本单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瞬间被打破,老城边缘“弯”出一道弧,约30平方公里全是城乡接合部。

  面对与老海曙面积相当的特殊地带,如何把每个村社都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海曙人在不断探索中尝试破题。而成效如何,“试金石”之一就是文明风貌的变化。就像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诞生的大多数城乡接合部一样,这片曾呈现出流动人口密集、基础设施老旧、监管滞后等问题的广阔地域,一度成为文明创建的“洼地”。

  当治理困境与破题交织,海曙从何入手?数字化改革春风为海曙城乡接合部文明“智”治吹开一扇窗。随着拓展数字化服务场景、构建问题处置闭环、探索“全域码”等一系列智慧化治理落地,这里环境面貌、文明风尚不断被刷新,一幅人景交融、美美与共、和谐宜居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秋分时节,徜徉在最接近老城区的三个镇街——高桥镇、石碶街道、石林镇,记者发现,治理方式的革新,不仅给“夹缝中的城乡接合部”带来了生产生活秩序上的变化,推动了城乡文明交融的烙印延伸,还影响了人们思想深处的观念。

  做精公共服务,提升全域品质

  交界小镇“智”生活

  今年65岁的金小英不是土生土长的高桥人。

  7年前,在海曙老城区西门口住了几十年的金小英,因房子拆迁搬至高桥镇。“刚开始还真不适应!”用她的话来讲,原来住的地方,公交站就在家门口,走几步路就到农贸市场,入眼处的道路上干干净净,生活舒适又方便。

  可搬迁后,虽然住的是镇上第一批商品房,但她还是“傻了眼”:不仅一些大街小巷道路一遇下雨天就泥泞不堪,马路两边堆积着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公厕垃圾箱等卫生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就连充个公交卡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城里。

  其实,她的不适应,几乎曾是所有城乡接合部的“顽疾”。“这个城市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殊地带,既不是完全的城市,又不是纯粹的农村,不同的就业方式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造成很多人一提到它,就会想到脏乱差。”宁波市海曙区委党校教科研室副主任韩欢认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既有本乡本土的农民,也有市中心动迁的城市居民,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因此,群体的复杂性也使公共需求变得日益多元。

  面对缺位的公共服务,高桥镇用“智慧”开出了一剂又一剂“良方”:经过持续打通数据壁垒和拓展服务,不仅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可办事项越来越多,一些偏远的乡村也配备了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因为大小河流、支流繁多,为了预防儿童因擅自游泳玩耍发生溺水事故,一种可通过分级界定框定、人物动作自动判断危险与否的智能摄像头,被安装在渡口及部分沿岸、水库、埠头等……

  今年4月,高桥镇推出了一张书香电子图,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不仅能获知全镇32个书香馆舍的地理位置、特色亮点,还有各种方式的路线图。于是,年轻时就热爱读书的金小英不但常常往高桥社区图书馆跑,还按“图”索骥,去了好几个位于其他村社的书吧,以及位于市区的图书馆——

W020210925607539072426.jpg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穿过位于高桥镇的印象城

  镇公交半小时一班,去哪个村社都方便;乘坐家门口的地铁,半个小时就能到海曙区图书馆。天高气爽的时候,骑着电动自行车,沿着宽敞整洁的镇村道路,顺着清澈见底的溪流,顾盼之间,鳞次栉比的楼房一眼望不到尽头。偶尔停下来,到文化公园和广场上走一走,恍若徜徉于美丽如画的无限风光中,别提有多悠然惬意了。

  “环境变美了,生活便利了,心情也舒畅了。”在海曙,和金小英有一样想法的,还有很多人。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份舒适生活的背后,还有当地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的一个又一个梗点。

  住在城乡接合部的人都知道,在这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的区域,很多问题仅靠当地政府是很难解决的。因此除了部门之间的对接机制,海曙区将81890提升为数字化改革驱动的“协同中枢”,把80余条部门首问热线整合在一起,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实现居民和企业求助一号接入、一站高效解决。

  最近,因为看到有人在高桥镇新开商场的停车场、电梯间等公共场所随处吸烟、乱扔烟蒂,热心市民拨打了81890。经过研判,81890将其归入需要多部门联合解决的求助诉求,并线上流转至相关部门。没过多久,区卫健局与高桥镇政府就组建联合检查组赴现场检查,要求商场物业落实对不文明点位的整改,安排专人巡逻进行吸烟劝阻,并落实日常监管。

  人机高效协同,共建共享和谐

  社会治理齐参与

  这是一个和煦安静的下午。

  海曙区石碶街道综合指挥中心的“数智石碶”大屏上,陆陆续续跳出一条条信息:

  “石碶北路锦杭百货附近发现出店经营”“雅渡公园附近人行道有车辆违停”“益智新村垃圾站垃圾箱满桶”“滕家点发现一只流浪狗”……

W020210925607540758083.jpg

  石碶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

  一个个表格自动生成的同时,这些问题都被实时智能流转给城管或环卫等对应职能部门,相关人员赶到现场处理完毕报送平台后,系统会自动显示“已处理”。用时最短的,5分钟就解决了。

  有人好奇,问题是怎么收集的?石碶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妙芳“卖起了关子”:人、机都有可能。

  在海曙,石碶街道不是面积最大的,但因空港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近在咫尺,一大批实力企业和宁波轻纺城等重要市场汇聚于此。这个城乡接合部不但城中村、老旧小区体量大,且流动人口多、居住人员复杂,基层治理面临很多痛点难点。

  “以往,我们主要依靠精细化网格管理的方式推进,但一直都存在网格长力量不足问题。”孙妙芳认为,解决的关键,还是要把居住在辖区的人们都发动起来。

  因此,除了通过在辖区各处安放70个智能设备,主动观测、快速判断和精准定位垃圾堆积、跨店经营、游商摊贩、机动车违停等9类不文明现象,石碶街道还在以往反映问题较多的学校门口、商铺、垃圾站等处贴上了2万余个“全域码”,走过路过的群众只要发现问题均可拍照上传,且扫描时会自动显示所在位置。

  90后湖北小伙刘源今年初来到位于石碶街道的一家企业上班。在逐渐适应当地生活的过程中,“智”也悄然融入并改变着他的工作生活方式。

  “除了可以随时随地上传不文明现象的信息,我租住房屋内外的电表、水表、煤气阀、灭火器、防盗窗上均有一个专属二维码,需定期扫描上传情况。此外,家里的垃圾桶还安上了带有‘芯片’的身份证,只要垃圾投放处的扫描器一扫,我的参与率、准确率等都被会精准记录。”刘源说。

  在“智慧”的促动下,生活在石碶街道的每个人,都成了当地社会治理的“助手”,效果立竿见影。据统计,该街道日均处理事件250件左右,是以往的2倍多,但3月以来接收到的不文明现象投诉率却较去年同期下降超过30%。

  资料显示,今年石碶街道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如雅戈尔中学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华盛菜场改造提升等,均为“数智石碶”搜集分析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而越来越强的归属感,也让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改善居住环境的积极性变得越来越高。据统计,石碶街道现有志愿者1400余名,较去年增加了5倍。

  如今,在上下班高峰期的重要路口,在集中治理违停共享单车现场,在专项整治老旧小区开展楼道杂物、小广告清理活动中,在对重要交通干道、宅前屋后、沿街商户等进行环境治理时,都有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数据精准赋能,激发产城融合

  村级工业园“变身”

  在藕池工业园升级改造合作协议上签字后,李小平很兴奋。身为藕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知道,通过这次合作除确保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外,因厂房、农田、住宅交混造成的治理问题,也将陆续得到有效解决。

  身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前沿地带的城乡接合部,由于土地空间的利用情况复杂且变化较大,往往会成为规划管理最难管控的区域之一。其中,工居混杂形成大量的“低散乱”企业就是最直观的表现之一。

  古林镇北,藕池村地处三个乡镇交界处。多年来,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大量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陆续涌入,活跃当地各类经济成分的同时,也因缺乏有效规划和管理,不仅亩均产能低下,而且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不过,这些都将改变。据悉,这里将通过积极引入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等业态于一体的未来智慧园。

W020210925607542005657.jpg

  宁波市海曙区藕池村新貌

  在李小平的想象中,未来这片区域将拥有明亮开敞的办公楼、整齐有序的厂房、笔直宽阔的街道,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文明水平大幅提升。但他不知道的是,如果不是运用数字化手段,这个美好设想的实现时间至少推迟一年。

  在海曙,像这样的工业园一共有88个,加之其他零散工业用地,占据了全区工业用地的近76%。在海曙区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邱少军看来,这些工业集聚点能否改造成功,既关乎全区产业的整体布局,也极大影响着城乡接合部产、城、文、人融合的成效。

  “文明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机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相辅相成的是,产业提升和人才引进是提高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邱少军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产业的增量提升将对一个地域的文明水平产生质的影响。

  但是,1万余家工业企业,规上规下分别是哪些?分布在什么位置?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公司性质是什么?……要将这些工业园区的企业类型、土地性质、产业结构、区域特色等情况调研清楚,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数据赋能,让难题变得简单。”海曙区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推进管理中心主任王旭告诉记者,他们依据实际调研结果,结合区经信等部门提供的数据,经多次调研和探讨,建立了工业园区数据库,再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对工业用地特征、工业用地权属、工业用地企业类型、企业亩均税收、工业用地开发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最终绘出了全域规划一盘“棋”的全景图。

  这个“棋”局,不仅结合海曙区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专项规划,明确了每一个园区是原址升级还是腾挪集聚,未来改造升级方向也一清二楚。此外,因涉及村集体、村民、园区内企业等多方权利主体,最难解决的合作模式也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形成“带方案出让+配建村级资产”“飞地安置+土地整治”等7种参考模式。

  如此,产、城、文、人融合,在海曙区借力数字化手段对城乡接合部进行一体化布局提升中,有了更为美好愿景。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