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超280万、经济总量近3000亿 扬子江畔崛起 南京新主城
导语
一座人口超280万、经济总量近3000亿的现代化、国际化江北新主城,在扬子江畔强势崛起。
6月24日,江北新区成立五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五年来江北新区聚焦“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积极投身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投等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综合实力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6位。一座人口超280万、经济总量近3000亿的现代化、国际化江北新主城,在扬子江畔强势崛起,南京拥江发展、协同并进的战略构想变成现实。
国际一流创新“策源地”加速崛起
创新是新区最鲜明的底色、最内在的基因。剑桥大学建校800年来首家海外的科创中心在新区开建,亚洲最大基因测序基地在新区建成,新型研发机构超过100家,高企总数迅速达到1000家,新区集聚了最高端、最具竞争力的创新资源,并一路领跑。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新区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的创新名城,新区智慧小区、智慧工地、智慧渣土车等管理平台和系统陆续投入使用。在泰山街道,新区还率先应用“区块链”技术,探索出了更为高效、便民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目前,新区正加速建设“121创新社区”,进一步升级产业孵化、人才引育、幸福生活、科技服务等功能,以创新型社区建设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两城一中心”千亿地标再“拔高”
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使命,新区进一步聚焦聚力“两城一中心”建设,打造千亿级产业地标。
“芯片之城”白手起家,一年翻一番,三年时间集聚华为鲲鹏等企业超600家、产值超500亿;“基因之城”集成超越,“一谷一园一示范”汇聚世和基因等企业800余家、产业规模近1000亿;“新金融中心”乘势而上,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等200余只基金,5000亿元资本规模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曾经,江南才子隔江相望,如今“南京岂止在江南”。江北新区成立以来,先后引进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56名中外院士团队,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及留学归国人员超过5000人,吸引大学生、留学生、高层次人才数量均位居省市前列,助力“两城一中心”千亿产业地标再“拔高”。
“江北新主城”照见“最近的未来”
五年来,新区坚持“高点定位”,建起了品质宜居的南京新主城。总面积48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地下空间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全国最高标准的地下综合管廊已建成近40公里,采用全国最新技术的江水源热泵一期工程已经投用。
五年间,新区各类民生投入近400亿元。5条过江通道同步推进,长江“天堑”变“通途”。南京一中、鼓楼幼儿园、南丁格尔护理学院、托马斯国际学校等一批标志性学校建成,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投用,南医大四附院、中大医院新院区加快推进……“未来已来”逐渐成为现实。
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动能
“大部制、综合性、扁平化”的机构设置,是新区实现“精简高效”“运转协调”的保障。
新区将300项行政处罚事项委托街道行使,下放149项服务事项由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去行政化、全员聘用的体制,培养了一批能闯、敢干的干部,5100余项省市行政管理权限的有效承接,集中审批的全力推进,综合执法的有效监管,实现“新区事新区办”,成为“放管服”改革的样本。
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土壤
2017年8月,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高标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绿色直通审批模式,加快推动“信用承诺制”“区域评估”“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服务)”等改革落地见效,不断刷新着国家级新区的“江北速度”。截至目前,新区直管区新增企业33298家、新增注册资本3527亿元。
在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3550”改革的基础上,新区率先提出并实现了“2330”改革目标。证照分离是国家级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特色之举,新区自2018年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后,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535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清单之外无审批,让审批更简、服务更优、监管更严。
除了贯彻“不见面审批”的服务理念,新区还实行“承诺即办、容缺可办、代办帮办、自助办理”,提供全功能服务模式,材料节省近60%,审批效率提升近90%,努力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