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杭州 环杭 口水 摇号 专题 研究院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住在杭州网 > 杭州楼市 > 楼市新闻  

“家门口”的大运河有几种表达方式?浙江美术馆这场展览告诉你

2022-08-22 21:01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 编辑: 叶佳琪

导语

本次大地史诗——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展主要立足浙江视角,以《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为主旨纲要,通过深刻发掘大运河背后所蕴含的诗意性、生态性和全球性等内容,呼应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布局。

  8月22日,周一,浙江美术馆的闭馆日。

  上午10点,馆长应金飞出现在了大厅,今天,他想跟大家讲讲最近忙活的作品——“大地史诗——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展”。

微信图片_20220822150941.jpg

  这是一场什么展览?应金飞说,先看这张海报。大面积底色的部分为褐色,代表着“土”,中间的河流为蓝色,代表着“水”,运河与沿岸,共生共融。

  官方介绍是这样写的——由国家艺术基金、浙江省委宣传部专项经费、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共同资助,浙江美术馆自主策展的“东方智慧”品牌系列项目“大地史诗——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展”,主要围绕“大运河”这一核心文化意象为主题,分为“天时:春风起棹歌”“地利:锦帆出长圻”“水德:千里赖通波”“人和:万古流不绝”四个版块,旨在综合反映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的建设成果。

一张图,展开沿岸生活长卷

  千年运河,一游未尽。今天,美术馆系统要如何来做这样一个史诗性质的展览?

  应金飞认为,作为美术馆,一般策划展览很容易进入一种博物馆思维,博物馆思维是理性的、严谨的,它其实就是一本历史书,需要把所有的史料、论证等等这些东西挖掘出来。非常严谨的一个叙事模式,但是对于美术馆,更像一本文学书,像一首诗歌,它是一个有温度的,立足于今天的一个文化再生产的概念。所以“大运河”肯定不用博物馆的思维模式实施。

  大运河作为首批国家文化公园之一,其建设内核,应该是展现人的精神。于是,他选择从这个角度去布展。

  “我们以多种媒介的形式来完成这个展。”应金飞介绍说,展览以中国大运河的时空背景、人文故事为叙事基础,结合中国水文化的诗性精神为内核,组织邀请优秀艺术家进行专题艺术创作80余件/组,作品内容涵盖中国画、水印、水彩、油画、书法、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媒介,立体呈现中国大运河史诗般的精神文化风貌,实现当代艺术与人文古迹深度融合的传承与活化,彰显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自信态度。

AF4I6519.jpg

  浙江美术馆通过“深度策展”模式对“运河文化”进行了艺术“转译”和“再生产”。这种艺术“再生产”与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致力于构建具有历史现场感的展示体系有所不同,选以更加感性与诗性的思维逻辑,创造出一个融合多种媒介的艺术发生场。

WechatIMG29.jpeg

  走入展览中,可以看到很多的长卷,既有龚鹏程《运河赋》、林海钟《汴河桃源图》等传统“书画长卷”;方利民《运河记事》、陈琦《生成与弥散》等“版画长卷”;邵文欢《江河一处》、胡晓阳团队《运河影像志》等“影像长卷”;傅冬霆《诗流图》、吴穹《马可·波罗游记》等“影像长卷”。

  展览的整体格局也打破了以往架上美术作品的单一展示模式,而是呈现了“再长卷”的模式。例如,由陈抱阳创作的《从河工到银河》打造了沉浸式的数字空间,叙述从远古到未来的河流畅想;由高世强领衔的中国美术学院山水影像创作集体以《山水·运河》影像作品纪录再现了今天运河沿岸真实的风土人情。

AF4I6615.jpg

  “我们的展览方式更多的是比较诗性的、灵活的、写意的方式来进行。”应金飞认为,这个展,可以观看,可以阅读,可以感知,更可以沉浸式体验,通过感知运河生活场景,看到艺术与科技之间的链接。观众漫步展厅时,可以移步换景、心随物游,在视觉化的知识格局中体悟展览叙事的起承转合,进而切身体悟大运河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历史资源和多样的文化属性等。

  正如展览前言所言,“文运”与“国运”相牵相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艺术作品。我们期待“大地史诗”以多维度、立体性的展览方式构建起多层次的运河文化传播机制,把生生不息的自然之“运”、文化气“运”熔铸于生民命“运”,不仅助推“大运河文化带”的开发与建设,更深刻参与到书写新时代文艺工作的“史诗”中来。

一艘船,就是一个历史舞台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地利:锦帆出长圻”的展板上,出现了这首杨广的《早渡淮》。

  细细看来,每一部分起始,都有一组诗,给予观众丰富的诗性体验。

  “大运河诗路”作为“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千多年来留下无数动人的诗韵篇章,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观,更抒写了闪耀心灵光辉的人文景观,成为历代诗人群体所营造的深邃辽远的精神载体。本次“大地史诗——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展”主要立足浙江视角,以《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为主旨纲要,通过深刻发掘大运河背后所蕴含的诗意性、生态性和全球性等内容,呼应“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浙东运河的贯通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诸如丝绸、瓷器、茶叶的货物往来,外国使臣、文化学者通过海上丝路沿大运河北上直达中原腹地,大运河的通航无疑是连通世界和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化纽带。历史为证,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之河”,同样也是无数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的“诗性之河”;古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生态之河”;感召文化记忆的“世界之河”。

运河舟辑行.jpeg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团队创作的《运河舟楫行》,就是依托浙东运河的地理图来呈现的,地貌、舟桥、沿街商铺……栩栩如生。

  项目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师刘益红表示,团队20多位成员、大多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的学生,大家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精修文本,并用数字化版创作,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大型古风长卷。

  在这张图的下面,还有一张《运河百舸鉴》,呈现了运河上的23艘不同功能的船——这是团队从创作中找到的一个“特别好玩的角度”。

  《运河百舸鉴》考古运河舟楫之风貌、构造、性质、用途,并结合人文史料、社会语境对其进行整理、提炼与分类,讲述23艘居于各行各业的运河船的人间故事。从官、民、客、货、住、行、工、商、乐八个角度出发,借船探史。

  “我们看了运河的开凿史、船运史等大量资料之后,找到了这个角度,以一艘船带出一个故事线。”刘益红说:“一艘船背后,就是一个历史舞台。”

  比如被创作团队称为“水上超市”的水寮,讲述在广东一带水域的“水上人家”,像房子一样的大船上就住着一家人。沿河贸易的小艇火舢板,专门售卖各类货品,如热粥、鱼类、猪肉……画面旁边配上《杭州十城门行业歌》:“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看着这幅画,仿佛听见了沿街的叫卖声,十分生动。

微信图片_20220822163753.jpg

  再比如公婆船,是一种小渔船,船户全家生活在船上,也被叫做夫妻船。公婆船是丝网船的延伸和发展,侧面表现了市镇的发展和渔业技术的成熟。

微信图片_20220822163821.jpg

  还有盐船、鸭船、吴江船、雨船……各自讲述了不同时期,运河船只丰富的社会属性和人文故事,呈现出不同地域运河沿岸的生活图景。

  这些船通过三维建模,复原船类形制,此次,通过软件渲染,船只融入《运河舟楫行》之中,成为了画面风格统一的一部分。未来,通过船舱内外空间叙事、物体剧场等创作手法,这个作品还保留了进一步创作的可能性,可以呈现“让船只流动起来”的动画效果。

  更多的惊喜,还要等你们走入画卷中,一一发现。

  本次展览时间为8月11日——10月11日,期待大家走入美术馆,看看家门口的运河故事。

作品集合 竖版.jpg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