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部新城今年开始揭“面纱”
导语
祥天路最北端的祥天桥节前通过验收。按照年度计划,今年机场跑道周边项目将启动建设,打造世界级跑道公园,周边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形成集产业发展、文化集聚、城市观光、生态景观等为一体的城市客厅和文化中心轴。
祥天路最北端的祥天桥节前通过验收。
随着祥天桥(原冶修二路桥)和国淮桥(原国际路桥)春节前夕通过竣工验收,南部新城基础设施由全面建设阶段转向逐步建成阶段。记者昨天从南部新城管委会了解到,配合4所学校的建成交付,一批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分段开通;跨越水环和绿环的30座桥梁全面完工;两座重点公共建筑也将竣工交付。经过3年深耕,南部新城今年起将陆续揭开“面纱”,呈现一座新城的模样,推动南部新城建设从拉开框架向初具形象转变。
一桥一景,30座桥让“断点”变“亮点”
记者来到外秦淮河边,看到了两座刚刚通过验收的桥梁。其中,祥天桥通体呈白色,整体造型如同一束花冠,桥顶则是代表南京的梅花图形。该桥北接石杨路,南连秦淮南路,其所在的祥天路则向南直抵夹岗门路。桥西400多米处是国淮桥,为平面桥,通过桥栏和外侧设计,在夜晚呈现出别致的光影造型。
“两座桥是南部新城整个基础设施第一批验收的项目,标志着新的一年,南部新城将投入到基础设施竣工验收阶段。”南部新城管委会规划设计处处长殷凤军介绍,南部新城近年来围绕主次干道拉开框架,支路、水环境、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公园绿地同步推进,优先打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根基。
外秦淮河、机场河、响水河3条河道,构成南部新城的活力水环。借鉴上海黄浦江贯通经验,南部新城将上述3条河道的跨河桥梁由“断点”变为“亮点”,对每座桥精心设计,共布设3座跨外秦淮河桥梁、27座内河桥梁。秦淮湾大桥结构采用山的造型,与外秦淮河构成山水画卷,塑造标志性的主城东南之门。
27座内河桥梁分布在机场河和响水河,与跑道公园轴线共同组成“飞机展翅”的奇妙造型。这些桥梁有的是主次干道连通道路,有的则为步行桥。例如,机场河上的环状人行桥画龙桥,北连特色街巷,南连单行支路,未来入住者可以安心步行感受风景。
围绕桥梁,南部新城从交通、功能、造型、生态通盘考虑,贯通区域观景步道,创建公众活动舞台,塑造沿河生态环境,引领城市水岸生活。今年,这些桥梁将全面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四横五纵”成体系,一批道路年内投用
驱车行驶在南部新城内部,主次干道纵横交错。“我们的路网体系已基本形成,今年将建成投用一批道路,方便市民出行。”殷凤军介绍,南部新城着力构建内畅外达的交通体系,改变原来机场对城市的割裂,织补城市交通。
新城优先安排市级“断头路”等骨架路网,跨外秦淮河桥、跨绕城公路、下穿高铁等节点以及不受地铁施工等外部条件影响的道路项目建设。在对外交通上,前期建成苜蓿园大街南延、应天东街及顺天大街,串联城东南地区、应天大街和宁杭高速。近年来,新城先后打通承天大道、佳营南路、校场大道等“断头路”。承天大道将与江宁天印大道北延线对接,为江宁车辆避开卡子门大街进入中心城区新增一条通道。
南部新城内部主次干道主要包括南北向的承天大道、国际路、祥天路、明贤路、大明路,东西向的机场大道、校场大道、红花路、夹岗门路,共同构成“四横五纵”的路网体系。目前,连接绕城公路的国际路节点、明贤路节点均已基本完工。内部支路方面,汇景东路、汇景西路、佳营路等10多条道路主体建设基本完成。
路网加密的同时,南部新城还在试点小街区建设。“街巷体系是南部新城一大特色。”殷凤军表示,响水河特色街巷和机场河特色街巷将于今年全面开工,其中机场河特色街巷作为机场河北岸滨河绿道,将于上半年完成示范段施工,下半年全段完成建设。
四大公建项目交付,南外新校区将具备开学条件
2018年底,南京市中医院整体搬迁至南部新城医疗中心,成为新城建成投用的第一个大型公建项目。今年,南部新城四大公建项目将陆续建成,其中最受市民关注的莫过于南外新校区。
南外新校区南邻夹岗门路、东临承天大道、西临祥天路,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部分教学楼红色的外立面也已显露。今年新校区就将交付,具备开学条件。“为配合学校开学,南部新城将分段开放周边多条道路,包括祥天路、夹岗门路等。”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在校场大道南侧,夹岗配套学校也已基本建成。这里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将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办学。学校东侧的南京市不动产档案馆,计划上半年建成。机场大道北侧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新馆已于近期主体封顶,预计四季度建成。相关人士表示,四大公建项目只是开始,今年南部新城社区中心、各类学校将全面启动建设。
据介绍,南部新城开发建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先行启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提升安全韧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土地开发上,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优先考虑引入符合产业定位的总部项目,按照一轴(机场跑道轴)、两环(水环和绿环)的总体框架推进新城建设。按照年度计划,今年机场跑道周边项目将启动建设,打造世界级跑道公园,周边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形成集产业发展、文化集聚、城市观光、生态景观等为一体的城市客厅和文化中心轴。
凡注有"住在杭州网"或电头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的稿件,均为住在杭州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并保留"浙江在线·住在杭州网消息"的电头。
本网未注明"来源:住在杭州网"的图文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联系电话:0571-85399752。